温州网-《温州日报》讯 拼尽全力!继一季度经济企稳回升后,上半年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昨天,温州公布了经济半年报“成绩单”:上半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2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5%。从纵向比,温州上半年GDP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3个百分点;从横向比,温州上半年GDP增速高于全国、全省2.0和0.7个百分点。
可喜的是,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三次产业同步回升,尤其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较一季度明显好转。
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得益于这两年全市力推增资扩产、招商引资项目产能逐步释放等有利因素,我市工业经济展现出强劲复苏动能,经济“压舱石”作用日渐凸显。上半年,我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66.3亿元,同比增长8.7%,高于全省平均4.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今年来,我市密集出招,促使高能级全球招商朋友圈持续“扩容”。如今,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上海高力物业、仲量联行、宁波高启、维度资本、深圳温州商会等机构成为温州首批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在项目投资、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活动组织、宣传推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维度资本为例,借力资本的力量,支持7项科技成果在温落地,为本土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近日,“温州一企业研发出不沾奶酸奶盖”成为热搜,小小的酸奶盖子赢得网友的一致好评,这家企业是位于乐清的浙江金石包装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孙国锦说:“虽然看着简单,但这项技术事实上牵涉到许多材料力学相关的内容,这和我们积累了30年的张力系统数据脱不开关系,现在公司一年出售近亿个酸奶盖。”
金石包装是温州传统企业厚积薄发的代表。专注实业的温企,抓住时代发展的新机遇,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孕育新的增长点,带动新兴产业加快崛起。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9%,高于全省平均0.7个百分点,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3%,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发展提速,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中,五大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9.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
从深耕塑编行业30年的金石包装逐渐看向新材料。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温州着力打造六大特色新材料基地,不仅招引了伟明盛青锂电池材料、格林美新能源材料低碳产业园等一批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全市还有2个新材料领域科创平台入选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2项新材料入选浙江省首批次新材料清单,10个新招引落地该领域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3家新材料领域机构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影响力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新兴产业引领增长,规上工业中,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5%、17.8%、11.4%,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平均10.8、9.1、2.7个百分点;规上服务业中,1月-5月份,规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3%,明显高于面上增速。
消费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
今年以来,各部门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形成了更多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
盛夏的夜晚,凉风习习。温州湾新区星光集市节聚集了来自温州各地的市民,成为夏日纳凉的新去处。这是工业和消费的新碰撞,工业风集市引入工业文创生活类多维业态,打造出具有别样工业风的“时尚潮流+夜经济”的消费新场景。
今年以来,旅游、餐饮复苏再现人间“烟火气”,从摩肩接踵的旅游景点到排起长队的餐饮门店,从刷新纪录的电影票房到销售火爆的火车票,人气旺盛的消费场景,见证了消费市场的复苏回暖,也彰显了经济的韧性与活力。上半年,消费明显回升、整体恢复向好,不仅有量的扩大,还有质的升级、结构的优化,表现可圈可点。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0.7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5.2个百分点。从消费类别看,生活类商品消费平稳增长,限额以上日用品类、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1%、14.4%;部分升级类商品增势较好,限上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新能源汽车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8.2%、34.8%、35.6%和77.3%。接触型集聚型消费恢复较快,限上餐饮业、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20.4%、19.5%,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加快4.4、7.0个百分点。
摘下口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了,服务业恢复明显加快。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比一季度加快2.0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改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7%、16.6%和9.9%,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加快8.1、6.5、3.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6%、18.0%;批发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5.2%。
目前,我市消费增长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仍然有提升空间。接下来,随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各类政策措施将更加着眼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完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培育更多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市场稳定恢复。(记者 林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