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温州日报》讯 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是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的现代化、医疗资源配置全域均衡的现代化、创新驱动全面领先的现代化、健康服务全程贯通的现代化、卫生健康事业及医学人文高度协调的现代化……老百姓关心的桩桩件件事关生命健康的大小事,都将成为构建“大卫生、大健康”现代化场景中的发力点和着力点。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今起正式出台《关于推进温州市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到2027年,基本实现市域卫生健康现代化,人民更健康长寿,医疗资源布局更均衡,医疗服务更普惠,医疗保障全面增强。
《实施方案》通过十大行动、36项重点举措和“百个项目”,为我市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架起“四梁八柱”。当下,一场关于卫生健康事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行动正加速推进。
全域均衡 在家门口看上病、治好病
对于卫生健康现代化,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是能不能在家门口看得上病、治得好病。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医学高峰”建设行动、县域医疗提升行动、卫生健康人才提升行动,通过拉长长板、补齐短板,推动构建全域均衡的健康服务体系。
《实施方案》指出打造区域医疗高地,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到2027年争取新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
高峰有多高?背后的底层逻辑依然是技术创新。我市将推进包括中国眼谷、基因药谷、瓯江实验室等在内的医学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打造生命健康产业科创高地。建设市级公立医院共享实验平台,加大医学科研投入力度,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打造、培育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推动妇产科、眼科、骨科、口腔、精神、皮肤病等高水平专科医院建设,支持民营医院建设质子医院等“塔尖重器”。
如何让高峰效应惠及更广?《实施方案》明晰县域医疗提升的具体路径:深化县域医共体改革、推动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补齐山区海岛健康服务短板、夯实乡村(社区)卫生网底和改革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由此实现医疗健康服务“最后一百米”触达。根据《实施方案》制定的小目标,到2027年,县域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打造医学高峰,关键在人才。在“塔尖”人才方面,我市将瞄准“高精尖缺”引育标志性人才团队、自主培养“瓯越英才”、探索首席临床科学家制度。另外,在“塔基”人才方面,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公共卫生人才补齐提质工程等。通过政策优化、自主培育、加强配置,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一流医学人才和全科实用型人才留在温州,更好地为我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从三个转变看这场变革,首先是在资源配置上,更加注重在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向调存量、优增量并重转变;其次在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从物质要素驱动向科技、人才、数字化等创新要素驱动转变;最后在服务模式上,更加注重从以治病为中心向预防为主、全周期一体化健康管理转变。
全程贯通 多种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全民抗疫实践,让公共卫生安全行动成为全民共识。我市提出,推进公共卫生最安全市建设,90%的县(市、区)达到公共卫生强县标准。
依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加快建成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温州分中心,打造传染病防控示范样板。建设高水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提升应对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水平。加快建设浙南公共卫生紧急医疗救援基地、浙南卫生应急综合保障基地,建成温州市应急医院,全面提升我市应急救治能力。
在硬实力与软环境提升的同时,《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健全全市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提高早发现、早报告、早响应能力。
在应急保障中,生命急救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市计划迭代升级生命急救“一键达”,力争实现全市一体化,城区和乡村地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分别少于11分钟、15分钟。急救快一秒,生命救援就多一份希望。
全民抗疫实践,也让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为更多人知晓。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迫在眉睫。
《实施方案》明确,积极培育中医“名院名科名医”,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国家中医康复区域医疗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同质化管理附属医院,新增省国医名师3名以上。
中医凭借疗效好、价格相对便宜、一人一方对症施策,深受群众的喜爱。因此,中医在基层大有可为。
为了让群众更便捷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我市提出深入推进中医基层化。提升乡、村中医药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6类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村卫生室能提供4类6项中医药技术服务,建成“旗舰”中医馆40个、“中医阁”210个。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鼓励专科医院设置中医病区和中医药综合治疗区,支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国家(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
从公共卫生体系、生命急救到中医药进基层,一张覆盖全民、优质的健康服务网正在织就。
全链赋能 数字惠民能力持续提升
温州的老百姓不难发现,近几年,看病就医难、排队时间长、结算不够人性化等痛点难点问题,在逐步改善和化解。
为充分发挥数字医疗改革在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行动,依托数字化技术为老百姓构建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数据。根据《实施方案》,我市将启动温州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汇聚全人群全周期全要素医疗健康数据。通过完善温州智慧健康云,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核心业务规范有序上云;优化数据高铁,强化数据质控,巩固卫生健康数字新基建。与此同时,我市也在探索推进国家医疗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制定数据要素交易标准和机制,培育医疗健康数据要素市场,进一步畅通健康信息“大动脉”,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数据支撑。
“三医”协同治理行动也在同步迈进。其中,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实现三医协同治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逐步扩大医保对常见病、慢性病和康复护理等“互联网+”医疗服务支付范围;推进职业卫生智能监管内涵建设、卫生健康行政执法取证平台、区域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系统等建设,健全三级医疗卫生质控网络。通过加大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和共享力度,并通过大数据手段来实现监管的科学化、精细化,以此提高治理水平。
对于老百姓来说,智慧便捷的就医场景将走进现实。《实施方案》将推进“浙里护理”,完善互联网医院建设,构建全流程服务闭环。迭代升级“5G云诊疗”系统,全面推广远程会诊、检查和教学。开展常态化“云诊室”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分诊新模式。实施数字医共体和医疗卫生数字“山海”提升工程,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不久的将来,实现院前、院中、院后全周期数字医疗健康服务的“未来医院”也将出现在我们身边。
全民共享 绘就人的一生温暖画卷
实施健康温州提质行动,通过打造健康浙江市域示范区、健全同质同标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制度、加强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服务、完善慢性病早筛早诊早治制度……每一项工作举措的背后,都折射出对居民健康管理的高度重视,用扎实的工作实践来实现健康温州建设成果的共建共享。
幼有所育、老有所养,是牵动万千家庭的重要民生关切。为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照护和康养需求,《实施方案》统筹做好生育到养老等各项工作,向百姓给出了及时回应。
通过建立育儿友好监测评估体系、打造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标志性成果、实施母婴室提质培优工程等,《实施方案》大力推进育儿友好城市建设。推动幼儿园、机关企事业、社区办托,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5.55个,加快市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设五星级母婴室100个以上。
同时,开展基层儿童早期发展国家试点项目,推进0-3岁婴幼儿发育监测筛查和干预,开展儿童孤独症筛查。加强家庭养育支持与指导,为三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者提供家庭养育健康指导服务。
预计到2027年,我市生育养育保障体系完善健全,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显著降低,育儿友好城市基本形成。
《实施方案》同样在服务老年群体精准化、精细化上积极探索实践。
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家护理院(中心),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成率100%。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规范设置率达100%。探索“虚拟老年医院”管理模式,24家医共(联)体老年医学指导中心设置率达100%。三个“100%”明确了老年医疗资源扩容的脚步。
生命的终点不再冰冷,我市正积极打造安宁疗护国家试点温州样板。加快建设“居家-社区-门诊-病床”多元一体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到2027年,全市安宁疗护床位达到300张以上。
未来,我市将实施医养结合机构培育工程,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拓展医养结合服务功能,探索“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施“虚拟老年医院”管理,实现医共(联)体区域内住院服务的综合连续、全程管理……通过探索新模式,推动新工程,共同守护“美好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