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情传真  >> 查看详情

福建: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新路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2-09-13 09:13:58 
分享:


        “卖空气”的热潮正从林业拓展到农业领域。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提出要研究建立核算认证体系,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有效路径。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率先探索:今年,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落地厦门,并完成首批茶园碳汇交易;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撮合成全国首单农田碳汇交易;福鼎市签订首个农业碳汇保单。“卖空气”收入将用于反哺乡村振兴,由此打开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与林业碳汇一样,农业碳汇项目的核心,在于对农业系统的减排固碳能力进行量化,并上市交易。

        一方面,农业是巨大的碳源。除了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外,农业生产过程还伴随着大量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稻田在淹水条件下产生甲烷,施肥引发氧化亚氮排放,畜禽肠胃与粪便发酵产生甲烷……在百年尺度内,甲烷与氧化亚氮的增温效应要远甚于二氧化碳。

        另一方面,农业系统又兼具较强的减排固碳潜力。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优化稻田灌溉方式、秸秆还田、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等低碳生产方式,都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土壤碳储量。

        此消彼长中,农业“碳收支”便有可能由“负”转“正”。这部分减排或增汇量,经科学计量与认证后,可进入碳汇交易市场,由个人或机构购买,以消除自身“碳足迹”。

        由此可见,农业碳汇交易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碳中和目标,还为农业绿色转型找到了新的切入口。

        发展生态农业,意味着要付出额外的管理成本,甚至减产的代价。传统农产品定价,很难充分表达其背后的生态价值,其结果是“好生态卖不出好价钱”。农业碳汇交易改变了这一局面。当“卖空气”成为可能,意味着外部收益可以内部化,生态农业也将由高效益低收益转向高效益高收益。

        福建生态农业根基深厚,且早在2016年就被列为全国八大碳交易试点之一,发展农业碳汇交易优势显著。不过,福建并不急于批量生成项目,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向基础研究与体系构建。

        一个科学可操作并被广泛认同的计量方法,是碳汇能够进入市场交易的基础和前提。碳汇项目开发,必须以主管部门审定认可的项目方法学作为依据,并经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认证。目前,我国林业领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核算、核证体系,但农业领域还没有这样权威的项目方法学。

        其根源在于农业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产品种类、生产习惯、技术水平等千差万别,构建统一的核算与核证体系并非易事。更何况,业内对于农业碳汇的长期稳定性仍有争议。

        正因如此,福建尤其注重夯实农业碳汇交易的基石。去年开始,省农业农村厅便组织行业专家研究摸清全省碳汇“家底”,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园碳排放监测统计,探索建立农业碳汇标准体系,为农业碳汇交易铺路。

        市场流动性,是发展农业碳汇交易另一个需要考量的因素。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去年已鸣锣开市,福建等试点省份也早已建立地方碳市场。但目前农业碳汇并未被列为场内交易标的,已经生成的农业碳汇项目主要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零碳会议”、个人履行社会责任消除“碳足迹”等是主要应用场景。在全社会对碳汇认知相对有限的当下,这些购买力并不足以支撑起农业碳汇市场流动性。

        面对这些痛点,福建一方面积极搭建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导入金融保险资源,开发农业碳汇质押贷款、农业碳汇保险等产品,努力降低计量、审定、核证和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加强市场教育,培养用户习惯,营造社会氛围。

        从林业碳汇到农业碳汇,再到海洋碳汇,我们进入了“万物皆可碳汇”的时代。面临“风口”,唯有夯基筑本,才能行稳致远。不断创新的减排固碳手段、规范而具有活力的交易市场、扎实的基础研究、完备的方法学支撑、广泛的社会共识……正是农业碳汇交易的“基”与“本”。(来源:福建日报)

相关乡情传真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