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情传真  >> 查看详情

跳出地域限制 融入国家战略 省级新区谋“出圈”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2-06-03 10:12:16 
分享:


       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绍兴滨海新区、金华金义新区、台州湾新区、温州湾新区……3年多来,浙江先后批复设立7个省级新区,进一步提升省域一体化水平。

  初生即热土!这是省级新区的光环,更是使命。

  6月2日,是南太湖新区成立3周年的日子。它的成长之路,正是观察这些省级新区成效的一个窗口。这又能带来哪些启示?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初夏的南太湖,让人感觉有一丝“陌生”。

  南太湖未来城南太湖CBD、总部经济园等40幢产业大楼全面进入主体施工;中节能智谷产业园等4个创新创业平台即将投入使用;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两个重量级平台落地见效……

  南太湖新区的“模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变化和成长着。3年来,南太湖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15.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走在整个湖州前列。

  崛起,为何如此之快?把视野拉长,南太湖新区的成长轨迹异常清晰:拥抱一体化。在当地有句更通俗的表述:用长三角的水,灌溉南太湖的田。

  翻开这3年历程,借助省级新区的平台优势,湖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尤为闪亮——2019年,湖州驻上海全球招商引才中心正式设立;2020年,沪苏湖高铁的开工和合杭高铁的全线贯通,让湖州有了从“长三角地理中心”挺进发展高地的底气;2021年,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湖州在跨省联动上布下关键一子。

  毫无疑问,一个新磁极,正崛起于长三角地理中心。其中,南太湖新区是这个磁极的“核心引擎”。对于南太湖新区的定位,湖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这样评价——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全市高质量赶超发展的标杆和示范。

  南太湖新区的出现,为湖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2021年,湖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二。

  由此可见,作为浙江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太湖新区的设立,不仅平添了浙江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也增加了湖州发展的深度和厚度。

  这就是省级新区的使命。观察每一个省级新区,获批成立之初早有目标。如杭州钱塘新区要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湖州南太湖新区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宁波前湾新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绍兴滨海新区打造大湾区发展重要增长极……

  世界级、长三角、大湾区……每个省级平台的定位,蕴藏着各自的发展之道。但有一点是共性的——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省域战略,当不同战略释放出叠加效应,更大的发展机遇将随之而来。

  打破地域资源限制

  在“群雄逐鹿”的长三角中谋发展,不进则退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从经济总量看,长三角中心城市群中,湖州的“存在感”并不强;从环太湖一圈来看,湖州的经济体量远落后于苏锡常。然而,“小个头”湖州正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寻求突围,南太湖新区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

  产业是衡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决定了城市发展与更新的走向。

  3年前,南太湖新区高起点谋划,确定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命健康和休闲旅游“3+1”的现代产业体系。谋定而后动,新经济产业纷至沓来,南太湖新区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42个、竣工114个,吉利商用车、天能锂电、卫蓝固态电池等一批大好高项目落地建设。

  经济要提速,关键还是靠人。依托湖州科技城,南太湖新区已形成以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为龙头,浙大、电子科大、上海交大、中科大4个一流高校平台为支撑、多个众创空间为承载的“1+4+N”的全域创新体系。

  事实上,南太湖新区的探索,也反映出浙江全省域全方位参与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两条路径——产业合作发展和跨区域要素流动。

  面对同样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同能级的平台,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省级新区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此,不禁锢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到更广阔的天地之间。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认为,省级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跨行政区域,在发展中探索如何更好地集聚和配置人才、科技、创新、金融、商务、文化、市场等要素资源,然后代表浙江去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

  “未来,我们要持续放大体制机制新优势,推动改革再突破、创新再深入、制度再完善、产城再融合,以最强政策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南太湖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机会已至,比努力更重要的,是破局的能力。这,或许就是省级新区需要思考的问题。(来源:浙江在线)

相关乡情传真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