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情传真  >> 查看详情

浙江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1-03-07 17:47:07 
分享: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正在加快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的浙江如何发展更高质量的外向型经济,如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本报邀请代表、委员和企业家、浙籍侨领为浙江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言献策。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浙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深耕“一带一路”市场,众多合作项目开花结果,取得可喜成绩。(数据来源:省商务厅) 浙报制图:邬雯雯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推进20个国际产业合作园、15个境外经贸合作示范区、海外系列站建设。支持宁波舟山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运营合作,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参与推进沿海港口一体化进程,合力建设世界级港口集群。“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线路达到15条,年开行列数增长到目前的超1300列,成为跨越国家最多、运行线路最长、载重率最高的中欧班列,构筑起了中欧间稳定的国际陆路物流大通道。

       义乌市委书记林毅代表:

       让中小微企业

       贸易更便利

       义乌,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过去这一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义乌出口仍然突破3000亿元大关,义新欧中欧班列发送集装箱增长90%。

       作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林毅代表坚信:“市场只有想方设法做到让贸易更自由、更便利,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6日上午,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林毅代表在发言中历数义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作出的努力:打造“Chinagoods”数字贸易服务平台、布局建设海外仓、探索在数字综保区内建设新型进口市场……

       “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深化‘数字+自贸’改革,打造数字化自由贸易枢纽,为包括‘一带一路’区域在内的全球中小微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林毅代表说。

       去年,浙江自贸区扩区至义乌,这为义乌打造数字化自由贸易枢纽提供了新机遇。新设立的金义片区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是其重要内容。

       林毅代表说,浙江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领下也将进入更高质量建设阶段,义乌有条件、也有信心走在前列。

       这番话的底气来自这些数字:义乌关联着200万家中小微企业、全球50多万外商和上百万华人华侨。

       步入“自贸区时代”,义乌的市场优势怎么保持?市场活力如何进一步激发?林毅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中小微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还面临外商因疫情来华难、物流稳定难、交易信任难等问题。

       去年以来的种种实践,让林毅代表心里有了底:破解这些难题,还是要靠义乌自身深化“数字+自贸”改革,不断完善数字贸易系统,创新数字贸易规则。

       眼下,义乌正着力升级“Chinagoods”数字贸易服务平台,持续构建遍及全球的海外仓体系,深化数字贸易方式改革,争取国家把金融政策等赋能义乌平台。

       “义乌获批了自贸区,除了大胆试,还需要国家部委继续大力支持,打造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数字化自由贸易枢纽。”

       林毅代表建议,支持义乌探索数字贸易监管方式改革,支持赋予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免税品经营资质。“通过义乌这个平台赋能‘一带一路’乃至全球中小微企业,让贸易更便利。”林毅代表说。

       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坚委员:

       推动企业

       高质量“走出去”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正是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要义所在。

       全国政协委员、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坚对此颇有感触,他说:“企业是我省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的主体和载体,必须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

       王坚委员介绍,近年来,为推动企业高质量“走出去”,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海外仓培育工作,并把海外仓打造成为聚焦“一带一路”、实现贸易联通、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外贸基础设施。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省公共海外仓建设更是如火如荼。截至目前,我省32个省级公共海外仓分布美、德、英、日等20个国家,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服务5000多家浙江企业,已基本覆盖重点目标市场及全球贸易枢纽地区。

       去年,受疫情影响,国际物流、人流、商流受阻,公共海外仓的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疫情后期,国际物流成本飞涨、运输时间延长等问题涌现,以公共海外仓为代表的国际营销网络,有力保障了浙江外贸的逆势回升。”王坚委员介绍,从短期来看,公共海外仓能够帮助外贸企业保障境外分销渠道、降低国际物流成本;从中期来看,通过鼓励外贸企业小单试水发货备货,利用好公共海外仓“身居本土”的市场敏锐度,在市场回暖的第一时间抢占先机;从长期来看,利用海外仓前端优势,外贸企业可通过“本土化”品牌塑造、渠道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响应,实现外贸企业营销模式的迭代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提前布局,无疑又让浙江再次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些海外仓为我省培育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找到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夯实了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帮助企业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王坚委员说。

       服务企业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不是一蹴而就,要久久为功。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王坚委员也开始了新思考:“以海外仓为发力点,我们还能做更大的文章,比如探索培育智能化发展、多元化服务、本地化经营、多模式联动、全球仓位信息订仓服务联网的公共海外仓3.0版。”

       据了解,下一步为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我省将加大公共海外仓支持力度,尤其是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布局密度和“一带一路”、RCEP等市场的覆盖面,打造海外仓全球仓位信息和订仓服务联网平台。

       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毓强:

       为“一带一路”

       添砖加瓦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名企业家,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毓强十分关注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特别是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

       说到“一带一路”,他的思绪一下子从京杭大运河畔的桐乡,飘到远隔重洋的苏伊士运河畔。

       3月的苏伊士运河畔,蓝天碧海黄沙美。在埃及首都开罗往东130公里的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里,年产20万吨玻璃纤维的巨石埃及玻纤生产基地门口,满载玻纤的重卡排成长龙。

       “2020年,巨石埃及公司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始终保持满员满产运转,公司产能突破20万吨,产销均创历史新高。新的一年,产销依然两旺。”对此,张毓强颇为自豪。

       “布局埃及,是公司全球化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深深契合了‘一带一路’倡议。”他回忆,2012年初,经过反复调研分析后,中国巨石瞄准了交通便利、可直抵欧洲腹地的苏伊士运河畔。埃及,成为中国巨石跨出国门建厂的首站。

       和中国巨石一样,扎根浙江的同时,不少浙江企业始终注视着全球。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浙江企业纷纷加速了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仅2020年,浙江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占全省境外投资备案额的64.7%。

      张毓强记得很清楚,历经22个月建设,2014年5月巨石埃及项目一期年产8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全线投产,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不少时间。“我们采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大型玻璃纤维池窑生产技术,这个项目是当年中国在埃及投资金额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建设速度最快的工业项目,也是中国在海外建设的首条大型玻纤生产线。”至今,张毓强仍能一口气报出多个“最”。

        此后,中国巨石埃及项目二期、三期不断提速。到2018年8月,总投资高达5.8亿美元、年产20万吨玻璃纤维的生产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如今,巨石埃及项目依然是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最大的中方投资项目,填补了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玻璃纤维制造业的空白。

       张毓强认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境外投资建厂有了更多配套的政策和服务,这有力推动了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深度合作步入‘快车道’。”

       扎根埃及的近十年里,中国巨石发现身边“中国伙伴”越来越多。“光我们吸引来的下游浙江企业就有4家。”张毓强说,如今在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合作共赢,见证发展”的中英文标语。八个字,道出了中国企业到埃及投资创业的宗旨。

       发展产业、解决就业、为当地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成为浙江企业与“一带一路”市场共赢的法宝。张毓强介绍,埃及工厂1800多个岗位中,本土员工占比98%。工厂中层干部中,埃方员工占比达到77%,还有两名埃方员工进入高管团队。“我们将继续推进本土化战略,让更多埃方人员参与公司管理。”

      截至目前,浙江在全球建设了20个国际产业合作园、15个境外经贸合作示范区、海外系列站,其中绝大多数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紧跟国家步伐,中国巨石将择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继续投资,为‘一带一路’倡议添砖加瓦。”张毓强希望,能够赋予深耕“一带一路”的企业政策便利,以便更多浙江企业携手走进“一带一路”。

       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主席陈建新:

      发挥侨胞

       融通中外的优势

        3月5日,马德里时间凌晨2时,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主席陈建新通过网络直播,实时关注着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听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他立刻记在了手边的笔记本上。

       “如今在西班牙,‘一带一路’已成为侨胞和当地朋友谈起中国时的高频词。其中,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义新欧’中欧班列收获点赞无数。”作为一名西班牙浙籍侨胞,电话那头的陈建新语气中透着自豪。

       他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因为“义新欧”无接触式装卸、运输成本比空运低、时间比海运短等优势,很多从事国际商贸的旅西侨胞和西班牙人,都会首选这种方式运输货物。“特别是在当时各国削减航班或停航、空运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常态化运行的‘义新欧’,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保障。”

       在陈建新看来,浙江“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设,犹如一条纽带,将西班牙浙籍侨胞与祖国、家乡紧密相连,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其中,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特别是浙江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活力。

       “在马德里做了20多年服装百货贸易,最近几年,我深切感受到数字丝绸之路带来的发展红利。目前,我们公司已与多个电商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效促进了销售额增长。”陈建新告诉记者,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成立于1983年,现有5000余名会员,75%的骨干会员是浙籍侨胞。早期,他们从事的多是百货、服装、餐饮等行业,但近几年投身跨境电商、物流、电子产品或配件研发销售等行业的越来越多。

       除了借力转型、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海外侨胞还积极发挥自身横跨两个市场、感知两种文化、拥有两种资源的“双重优势”,为中外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牵线搭桥。陈建新介绍,每个月,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都会收到不少来自国内的邮件或电话,为这些想来西班牙生活或工作的中国人,提供资源对接、资金融通、规避法律风险等方面的帮助。

       “当然,海外浙籍侨胞在融入家乡‘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优势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中小侨企参与度不高、对接途径不够丰富等。”对此,陈建新认为,要充分发挥侨胞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建议加强宣传与解读,让侨胞对“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全面深入,使其站在更高层面当好“桥梁纽带”;借助优质数字资源,打造统一的浙籍侨胞资源共享云平台,以更好地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积极搭建浙籍侨胞回归平台,从政策和通道上为人才回归、资金回归、贸易回归提供更多保障,同时促进海外浙商与浙江本土深化对接合作、内外互动发展。(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相关乡情传真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