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4月26日电 据《欧洲时报》西班牙版微信公号报道,近年来,华侨华人用自己的努力渐渐在西班牙社会站稳脚跟,巴塞罗那的“唐人街”不仅引起作家、记者的关注,华侨华人还在居住区推动着和平的发展。
旅西侨胞推动社区和平发展
《国家报》报道,1925年,巴塞罗那记者Francisco Madrid出版了一本关于巴塞罗那第五区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书籍。书中记录了存在于兰布拉大道(La Rambla)和并行大道(Paral·lel)之间小巷的妓院、酒馆、歌舞厅的情况,描写了人们贫穷和落魄的生活。尽管这里从来没有亚洲人,作者仍将它名为“中国城”(西语:Barrio Chino,也译作“唐人街”),甚至当它被重命名为Raval区时,这个街区仍没有摆脱“中国城”的绰号。
其实早年间,中国人聚集地并不在巴塞罗那市中心。在1992年以前,巴塞罗那Sant Pere区的Trafalgar街道两边聚集着许多大型货行,随后不久便都变成小商铺,而中国商人仍在Ronda Sant Pere附近开设店铺。
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他们穿衣、吃饭、理发等需求也在增加,于是,巴塞罗那真正的“唐人街”诞生了。“我们的中国邻居并不住在‘中国城’,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刻板印象,他们住在Fort Pienc区。”巴塞罗那Xeix项目的文化调解员Begoña Ruiz表示。
报道称,巴塞罗那Xeix项目是一项将中国人口融入社区联合生活的市政计划,从计划推行的第7年开始,中国居民成为了该社区和平发展的真正推动者。
侨胞积极融入社会,涉猎多个行业
一家名为XINFAXIAN的理发店是巴塞罗那第一家为满足在Trafalgar大街和Sant Pere大道附近居民的理发需求而成立的理发店。从此以后,美发沙龙纷纷涌现。Xeix项目的调解员Eva表示,虽然是正规的理发店,但有时候,会有一些客户会骚扰女店员。对此,当地市政府移民局局长Lola López表示,希望能够切实维护女性权益,消除刻板印象。
在Fort Pienc区,有许多药房。该区的华侨华人在药房里购买欧洲的药妆,然后寄回中国给他们的家人当礼物。在这个区,还有很多像el Lleida那样的酒吧,之前由西班牙人经营,现在转让给当地侨胞。这些酒吧在转手后,并没有改名字,也没有改菜单,甚至连订阅的日报都没有更换。“有时候,这些华人店主会聘请厨师教他们制作西班牙鸡蛋饼或炸丸子。”Eva说。
在Sant Joan大街上,一个华人家庭建立了一家建材商店。谢(音译) 4年前在附近建了一所音乐学院,教授唱歌、舞蹈、演奏等音乐知识。该校共有30名老师,其中6名是中国人,其他全部是西班牙人,有的已经会说中文了。Ausiàs Marc大街67号,正是一家知名华人婚纱摄影工作室所在的位置,为巴塞罗那当地或前来旅行的情侣拍摄婚纱旅拍。在Roger de Flor大街,还有一家华人官方翻译事务所,为居民提供官方翻译服务。在这几条街上,有不少价值超过50万欧元的公寓,正好符合黄金签证的申请要求。
中文和西班牙文化,一个也不落
据悉,在Fort Pienc区的商铺没有任何一家安装了百叶窗,商铺的玻璃和门上全是中文。这里有只卖中国食品的超市,有发廊,还有中国人开的药妆店。“我们最早的中国邻居不愿让孩子忘记中文和中华文化,所以他们让孩子去文化传承学校(Heritage School)。”Ruiz说。孩子们每周末去学校学习,而他们的父母在工作。
Chen Shufen是巴塞罗那四所中文学校的校长,她表示,除了普通话,学校还会展示加泰罗尼亚传统文化,如叠人塔和巨人队等当地特色活动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