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侨务动态  >> 查看详情

杨波:在悉尼,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云南”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1-09-16 10:33:59 
分享:


        他是云南大理白族人,为了爱情移居澳大利亚;

  他在学校担任国际学生联络员,从读书到吃饭,事无巨细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帮助;

  他还组建了云南民族艺术团,把多姿多彩、原汁原味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带到悉尼……

  本期“华裔青年说”,来自悉尼的杨波讲述他的“双面”人生。

  以下是杨波的自述:

  我是为了爱情来到悉尼的。我是云南大理白族人,我太太维多利亚是个澳大利亚女孩。2011年,我正式移居澳大利亚,到现在正满十年。

杨波(右)和太太维多利亚(左)
杨波(右)和太太维多利亚(左)

  刚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移居到澳大利亚会面临怎样的困难,我们俩像“度蜜月”一样,兴奋地开始了在悉尼的新篇章,但很快麻烦就找上门来:我们的钱用光了。

  我必须要尽快找到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原本,我想从事我的本行——电视编导,但由于没有人脉资源、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等种种原因,让我在面试中接连碰壁。

  为了站稳脚跟,我最后还是收起了梦想,选择与生活妥协。我在悉尼认识了很多华人朋友,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许多华人家庭的孩子来到悉尼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迷失自己,特别是那些在中学时代就过来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学习压力、社交压力都很大。

  帮助这样的华人家庭的孩子度过“迷失”时期,让他们尽快找到方向,是我非常想做的事情,也是这些孩子在现阶段很需要得到的帮助。这对我的职业规划有了启示,于是就找到了现在的这份工作。

  现在,我在悉尼的一所中学担任国际学生联络员。简单来说,我的工作就是建立一座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桥梁”,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发展,也让学校更精准地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以校园生活为例,澳大利亚人的午餐相对简单,比如三明治。学校虽然有食堂,但没有中国式“三菜一汤”的菜品。很多留学生短时间内适应不了顿顿三明治,尤其是中国来的学生,中午吃不饱或者不吃的情况时有发生。下课后,他们会去附近的快餐店买高热量食物,比如炸鸡腿、薯条加大杯可乐,无意识中就形成了暴饮暴食的习惯,部分刚抵澳的留学生很快就会发胖。

  类似这样的问题,就需要负责管理校园生活的老师一同来解决。除了科普澳式健康饮食外,我们还要根据学生需求对食堂菜谱进行调整,每周学校食堂都会有不同的专为亚洲学生准备的热食菜谱。

  另外,在悉尼读中学的留学生中很多都住在当地的家庭,寄宿家庭会负责他们的餐食。在课堂外,我们还会与学生的寄宿家庭监护人沟通并反馈问题。经过沟通,孩子们的餐食都会有所改善。

  在工作之外,我很希望能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播到悉尼。于是,在悉尼云南同乡的支持下,我组建了一支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主的非盈利社区文化艺术团。

  在成立之初,我们叫“同乡会艺术团”,团员大多是出生于云南的人士。如今,我们叫“澳大利亚悉尼云南民族艺术团”,由我担任艺术总监,团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留学生、商人、白领、护士等,大家因为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走到了一起。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表演,将云南浪漫、质朴的美传递到同样包容度很高的悉尼,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云南的魅力,也为中澳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参加的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有:华星艺术节、中秋慰侨晚会、新春灯会等,还有悉尼地方政府每年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在风格上,我们追求满满的少数民族风情,让观众感受到云南的热烈和魅力。

  疫情之前,艺术团的日常排练一般是每周一次,一年到头都无停歇。有的团员为了参加一次排练要坐公交再转火车,通勤时间两个多小时,排练完回到家都是凌晨了。

  排练时间上的协调是我最头疼的事,因为不想太影响到大家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在临近演出的前几周,我会视情况而增加排练时间,或是集中训练。在这种特殊时期,大家都是下班后咬一口面包就飞奔到排练厅。好在大家都是真正的热爱中国民族文化,热爱舞台,所以都不辞辛苦的参与排练,毫无怨言,齐心协力地完成一个又一个演出任务。

  演员调度、排练时间安排、服装道具设计、制作经费等团里的大小事务,我都是亲力亲为的。每一场演出,每一个节目,不论是作品深度,还是服饰、道具、音乐、舞蹈语言,我都会努力将传统民族风情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观众。

  比如《嫁花腰》就是这样。有一次我在为节目策划案纠结的时候,刷朋友圈看到了一位团员在国内举行婚礼的现场照片,有一张是妈妈在给女儿擦眼泪,我被感动到了。我当时就想到,如果把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婚俗搬上悉尼的舞台会不会令人眼前一亮呢?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从彝族尼苏支系关于哭嫁的婚俗中取材。等那位团员婚礼结束后回到悉尼,我们就开始了《嫁花腰》节目排演,我选她担任节目的主角——新娘,让她本色出演,十分有感染力。

  节目成型后,下一步就是设计服装。为了更好地还原尼苏支系的风情,我托国内的好友去寨子里找当地的彝族老人缝制演出服装,光上衣就有3斤多重,还有厚重的头饰。我觉得在表演时把真实的历史“穿在身上”,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

  2018年悉尼农历新年灯会,我们在露天大舞台上表演了《嫁花腰》。表演开始前,我们在后台的化妆间紧张准备时,有一位女生敲门,说是看到节目单,很好奇想看看各位的“腰花”,准备爆炒还是蒜香,我们捧腹大笑,紧张的情绪瞬间化为乌有。

  演完后,她又跑来化妆间和我们道别,她说:“你们的‘腰花’味美料足,太好哭了,给你们点赞!”

  演出时还发生了点小状况,我们的音乐不知为什么在播放了一分钟后突然断掉了,但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员们,并没有停下舞步,我们在默数的节拍中继续表演,后来观众们都纷纷站起来击掌为我们打节拍。观众的节拍让所有演员都受到了鼓舞,感动到流泪。

  2019年的中秋慰侨晚会,在全体演员谢完幕, 大家忙着合影的时候,一位来澳数十载的侨胞走到舞台口,对我们说:“你们的《哈尼欢歌》让我热泪盈眶,太感动了,谢谢你们在节目那几分钟让我回到了我的第二故乡云南。节目最后‘抢姑娘’的那个设计,又让我笑了,真是回味无穷啊。”

  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位侨胞曾经在云南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他已经二十多年没回去了。

  或许,这就是团员们不辞辛苦参加社区活动的意义。我们热爱在舞台上挥洒忘我的汗水,热爱聚光灯打在身上时那一份激情,但我们更加希望能把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到澳大利亚,传播到全世界。

  我们有了“华星”,就像一滴水融化在大海,迸发出澎湃的力量。在“华星”这片海洋里,像我们这样的“小水滴”还有很多,虽然大家的表演方式不同,但都闪耀着同样为社区服务的光芒。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华星”的各个表演艺术团齐心协力,风雨同舟,百花齐放。借助“华星”这个平台,我们希望能让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扬四海,“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 ID:qiaowangzhongguo 作者/编辑:戴晨)

相关招聘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