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27日电 (刘立琨) 疫情暴发一年有余,全球各地针对亚裔群体的歧视、仇恨犯罪事件依然时有发生。近日,侨务专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连线采访时表示,仇恨犯罪事件高发或激发亚裔参政热情,但从根本上改善亚裔处境仍需要时间。
当地时间6月22日,美国纽约市长选举初步计票结果公布,华裔候选人杨安泽宣布败选。此前,逾百华人社团多次为其造势。据民调显示,在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亚裔美国人参与度达47%,相比2016年明显提高。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陈奕平表示,仇恨犯罪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亚裔的参政热情。“众多亚裔知名人士都曾公开谴责仇恨犯罪,而对于亚裔民众,投票则是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表示,参政是亚裔维护族裔权益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众多与亚裔权益有关议案的通过均有亚裔议员的努力。
张秀明说,近年来,亚裔议员推动美国为《排华法案》向华裔道歉、将5月10日定为铁路华工纪念日,包括“新冠仇恨犯罪法案”获国会参议院、众议院表决通过,“疫情后仇恨犯罪事件高发,也让更多亚裔意识到了群策群力的重要性”。
“融入当地,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对群体的境遇有所改善。”在陈奕平看来,参政让亚裔有了“站出来”的机会,通过意见表达或媒体影响增强凝聚力,进而在制度层面为亚裔争取权益。
近年来,亚裔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参政成就日益显著。张秀明认为,积极参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亚裔不关心政治的“哑裔”形象,对维护族群权益产生了一定成效,但针对亚裔的偏见和歧视仍然存在。
“随着全球疫情的缓和,针对亚裔的歧视现象可能会有所减少,但不会彻底消失。”张秀明说,部分政客和媒体将疫情政治化,激发民众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与仇恨。究其根源,种族歧视已成为部分国家长久存在于制度中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根除。
陈奕平亦表示,亚裔在海外面临的歧视长期存在,疫情只是加剧了这一现象。“长期看来,亚裔始终都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歧视,维护族群权益的道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