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加入一带一路是大势所趋 美国正日益被孤立

时间:2019-06-12 03:13:31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一带一路是个不断扩大的朋友圈,它没有对立面。这一理念是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呈现的最大亮点,成了这几天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中国政府提新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改“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新形势

 

  中国对外界关於「一带一路」的批评意见持积极立场,避免采取「针尖对麦芒」的敌视态度,正逐步作出「让步式」调整,面对沿线国家的疑虑,已将「接地气」纳入考量,谈判时不以资金优势对当地弱势政府予取予求而令项目强渡关山,强调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主张采纳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构建开放、包容、联动、可持续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有利於促进共同繁荣」,这是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上的一句话。这些既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内在需求,也是对西方一些国家疑虑声音的坦诚回应。

 

  其实,在高峰论坛前夕,四月二十二日,北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的报告,已经展现了中囯思路的调整。用中、英、法、俄、德、西、阿、日八种语言发布的一万八千字报告,以「七条大路」体现「一带一路」愿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这是中南海首度表明的思路。当中以“和平之路”爲首,故说“一带一路”没有对立面,没有一个国家不热爱和平的(当然,个别国家除外)。

 

  这次论坛的主基调,仍然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主旨演讲,主题延续他在二零一七年达沃斯论坛震惊世界的演讲主题,即中国愿意承担全球化领袖的角色,宣导多边主义,坚

 

  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降低关税壁垒,反对保护主义,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

 

  这些主张显然与美国特朗普主义背道而驰,承诺中国将扩大开放,包括扩大外资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合作,未来将大规模缩减负面清单,新布局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杜绝强制技术转让等。与「一带一路」的合作国家进行「互联互通」,支援各国企业合作推进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互联互通水准,中国还将发展丝路主题债券,继续设立「一带一路」专项贷款,这显然是继续以共用成果的方式「邀约」国际社会加入中国的国家战略,把「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区域和国际发展议程有效对接」。

 

  会议期间,习近平创下平均一天会见十四个国家领导人的纪录,显示中国利用这个高峰论坛积极推动双边外交的雄心。公报的协定中,中国放下身段,乐於妥协,让不同立场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参与了会议最後成果的协商。二十七日三十九个国家领袖出席圆桌峰会後发布了联合公报,包容和互联互通成为公报的关键字,「以人民为中心」取代习近平宣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普世价值的人权、法治、为所有人创造公平机会、国际反腐败合作等进入了公报。

 

  为回应美国的「债务陷阱」批判,公报特意提到债务的可持续性,这是为了消解相关国家有关债务问题的疑虑。同时,习近平打出「软实力牌」,表示将增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交流,未来五年将邀请一万名外国代表到中国,继续实施「丝绸之路」奖学金专案。

 

  二. 欧盟态度转变积极 全球接受一带一路是大势所趋

 

  从规模来讲,这次论坛超过两年前首届高峰论坛,三十七个国家的领导人(上届是二十九个)、一百五十个国家代表(上届是一百三十个)及近百个国际组织领袖与会,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峰会签订了价值超过六百四十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两年时间过去,“一带一路”合作协定的规模和数量都出现了大幅变化。从出席人员总数到出席首脑数量的增多都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肯定。说明大部分国家爲了自身国家利益,并不听从美国的指挥。

 

  瑞士、希腊、匈牙利、葡萄牙等9位欧洲国家领导人都来到了此次峰会中,英、法、德则分别派高级代表与会。对於「一带一路」,他们各有期待。

 

  刚刚加入「一带一路」的意大利总理孔特出席峰会,带来北京与西方七国集团融合的突破点,瑞士、西班牙等国的加入,也让一带一路在欧洲的扩展有了更大的基础。

 

  3月份,西方工业七国之一,欧盟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签署了“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纽约时报》3月31日评论指,此举标志着欧洲的地缘政治重心,正在从西向东转移。

 

  文章又引述意大利官员指,意国加入一带一路并不是孤立於欧洲之外,反而是在「带头」加入。文章并指,意大利不顾一切希望取得经济增长,重视投资及进入中国的巨大市场。文章又称,由於美国退出世界事务,中国再次在意大利的政治地图上占有重要位置。

 

  在本次“一带一路”峰会上,德国联邦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表示,欧盟内几个大国想通过集体形式,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中方展开合作。

 

  可见,虽然欧洲大国对「一带一路」仍有所顾虑,但是整体上欧洲领导人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是欢迎大於质疑。欧洲各国以及其他的G7国家接受“一带一路”已经是大势所趋。

 

  之前严厉批评「一带一路」的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改变立场,力挺「一带一路」,并恢复与中国合作的「东海岸铁路」项目,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更高度赞扬北京的领导力。

 

 三.一带一路已经逐渐成型 参与国的国力得到提升

 

  自倡议一带一路的五年多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据介绍,中国已与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百七十多份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蒙俄、中哈、中柬、中老、中捷、中匈、中国汶莱等多双边合作规划。目前中国在国外共建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累计投资接近四百亿美元,为东道国贡献了三十多亿美元税费、三十多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经贸合作园区八十二个,占境外经贸园区总数七成以上。可见的是:东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

 

  高铁与港口所经之地,加速了人员往来的密度与物流的频率,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带的兴起。使得中国主导的经济带遍布俄罗斯、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西亚北非,将整个亚欧大陆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欧洲形成了合围之势。

 

  从整体效果上看,一带一路基本上已经是一条成熟的道路摆在欧洲的面前。这个计划带来的好处已经让欧洲国家看到。这也使得欧洲如果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会被排除在这一波机遇之外。另外,中国积极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建设大规模的港口,让欧洲国家看到了更多商机。

 

  为何在「输出贪腐」、「债务陷阱」甚至「殖民主义」如此多的质疑和批评声中,欧洲国家还是一步步向「一带一路」靠近,和中国走近呢?

 

  不同於美国对「一带一路」下的「虚荣」定义,「一带一路」绝不只是一纸协议,或是一个重回「丝绸之路」时代的美好愿景,而是给欧洲国家带来了真实的利益。陆上货运线路「中欧班列」或许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自2011年首趟班列开行以来,中欧班列在陆上联通了中国的59个城市以及欧洲15个国家的50个城市。截至2019年3月底,中欧班列已经累计开行超过1.4万列,运送货物超过110万标箱。

 

  近年来,很多欧洲城市都因为中欧班列而获益。比如德国的杜伊斯堡, 是中欧班列最大的抵达和集散中心。统计表明,早在2017年,中欧班列已占杜伊斯堡港口总业务量的20%,这一年杜伊斯堡港口输送量增长了30%,在德国港口中发展最快。

 

  杜伊斯堡港口通过中欧班列运送标准集装箱超10万个,达到创历史新高的2.5亿欧元。中欧班列拉动了杜伊斯堡市经济增长,仅在物流领域,就给杜伊斯堡创造了6,000多个新的就业岗位。目前,也已有100来家中资企业落户该市。

 

  德国汉堡港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则因为中欧班列的高效率、低成本而发展更为迅猛。现在,汉堡港船运业务中,每年有1,000万集装箱的输送量,其中三分之一业务与中国相关。 目前有超过500多家中资企业在此落户。

 

  除了中欧班列,从海上运输的方面,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经过中国和希腊的合作运营,全球排名已经从2010年的93名跃升至36名,对希腊直接经济贡献超过6亿欧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万多个。

 

  这一切就让意大利副经济部长的话不难理解,他认为加入一带一路是「追回怠误的时间」,至於外界的质疑,他表示「他们早已得到『一带一路』的好处,现在却要我们慎重考虑加入」。欧洲的港口和其他运输枢纽之间多存在竞争关系,「一带一路」的机会,意大利不想错过。

 

  仅从中国中远海运和青岛港共同经营的意大利瓦多港口来看,这不仅可能成为意大利第一个半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而且还能为这个仅有8,000人口的小城提供400个工作岗位。看到德国、法国、荷兰、希腊港口的发展,意大利自然希望乘上「一带一路」的快车。

 

  抛开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佳话,也不提欧洲本身在意识形态上就没有美国一般的执念,面对这样实在的好处,谁又能轻易说「不」?「一带一路」在欧洲的成果可能才刚刚开始,现在欧洲国家的态度说明,「一带一路」绝不是一个只能以中国投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倡议,而是真正可以给欧洲更为发达的经济体进行合作的框架。

 

  四.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心由西方转移到亚洲

 

  随着亚洲经济腾飞,不少评论早已指出,全球政经秩序的重心愈见由西方转移到亚洲。

 

  印裔美国学者,41岁的卡纳(Parag Khanna)是近年冒起的国际关系专家,他向来关注全球化和全球联系等议题,最新一本是2月出版的The Future is Asian: Global Ord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暂译《未来属於亚洲:21世纪的全球秩序》),称世界秩序的中心已由西方转向亚洲,形容如果19世纪以世界的欧洲化为特徵,20世纪是美国化,21世纪就会是亚洲化(Asianization)。他认为中国如今在世界舞台寻找「公平份额」(fair share)的期望并不过分,亦值得获更正面肯定,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有助填补亚洲基建落後的缺口。

 

  这样,那些从基建受惠的国家国力将得到增强。

 

  事实上,一带一路确实填补了亚洲基建缺乏投资的缺口,而这缺口正是冷战以来西方的经济体制间接造成。卡纳指像世界银行和IMF等几乎从没投资亚洲的基建,中国其实是回应了西方在这方面的失败,一带一路令基建作为「全球公共财」(global public good)的价值得到认同。他形容就像美国提供全球安全和保护海运路线等全球公共财,中方则从基建方向提供类似贡献。他表示,亚洲不乏基建有缺陷的大国(例如印尼),而中国清楚如何兴土木,两者可谓一拍即合。

 

  卡纳的言论虽只是一家之言,但多少反映出美国炒作的中国“威胁”论确实有误导别国的成分。分析反映出国际上新一代专家学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并不再从美国角度思考问题。

 

  概括而言,对“一带一路”,西方新一代学者认爲:

 

  世界秩序进入亚洲世纪,亚洲世纪将呈现多极化局面,没有一个大国可以主宰亚洲的未来(包括美国,中国);

 

  一带一路填补各囯基建缺口,让受惠囯提升国力;

 

  中国的一带一路提供的是“公共财”,属於贡献。

 

 五.中国是唯一的合作夥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初,西方国家尤其是G7普遍采取怀疑的态度,而如今为何西方国家愈发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

 

  当下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欧盟内部已经面临需要重新整合的阶段。欧盟成员国诸如中东欧与西欧的发展水平不一,而各成员国诉求又有所分别,因此欧盟内部於近年来开始出现纷争的声音。与此同时,难民危机等议题的此起彼伏,再加上单边主义上升趋势对全球贸易体系的挑战,欧盟更加需要重新整合,以面对现有时局的挑战。

 

  而当欧盟重新定位自身的时候,亦是为了寻找一条实现欧盟利益最大化的道路。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欧盟亦发现追随美国的步伐并未能实现欧盟的最大化利益,而当诸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渐渐发展,在国际社会上扮演积极角色的时候,一方面是难以避免的竞争与分歧,尤其是这些「非北大西洋国家」所带来的不同的价值观与治理理念;另一方面,分歧虽难以避免,却未必一定引向冲突,通过合作是可以合理规避冲突的。

 

  与此同时,重新开始寻求发展的欧盟,除了需要找到夥伴一齐巩固对自己有利的多边主义,另一方面也需要拥有资金、技术、市场和意愿的夥伴一起共事。此时,当欧盟抬眼四望,中国其实是欧盟唯一的选择。

 

  看明这一点,再看回欧盟各国当下先後与中国的政经合作,以及欧盟内部在围绕中国问题上的纠葛,就不难理解其原因,亦不难预估未来的趋势了。

 

 为什麽不是战略冲突

 

  这种冲突不是根本的战略冲突,这是北京为双方分歧做出的最新定性,也是表明北京在战略上无意对抗欧洲的诚意。从2003年到2014年中国对欧洲的政策文件,时隔11年才更新。而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的对欧洲政策时隔4年就推出了新版。这足以说明世界形势的变化让中国重新审视对欧洲政策。

 

  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将中美结构性矛盾提前引爆,中国提前被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如何应对重要国际力量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是北京必须考量的。北京经常用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来形容中美关系,用美国打压中国的发展来指责美国的对华政策。但是涉及到中欧关系,中国定性为没有根本战略冲突,是将所有的矛盾和分歧进一步降级化小的处理方法。

 

  尽管欧盟也在重新评估对华关系,甚至在2019年3月的最新文件中将中国描述为系统性对手。但北京方面率先一锤定音将中欧关系定位成不存在根本战略冲突,则缓解了糟糕的氛围,表现了北京的善意和定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盟再将北京定义为对手无疑没有发酵的空间。这对世界其他各方如何定位对华关系起到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当然北京将中欧关系定义为没有战略冲突并非是权宜之计。在2018年中国对欧政策文件中,北京详细罗列了要同欧洲合作的领域。贸易投资、互联互通、财政金融,科研创新、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制胜未来的高端制造业智慧制造、绿色制造、新能源、智慧网联汽车、新材料、高技术船舶等等,北京都详细列举了。

 

  也就是说北京希望同欧盟共同发展而不是独领风骚。北京展现出的合作诚意,对未来合作道路的规划是长远的。习近平前往义大利签署「一带一路」再次表明了中国同欧盟合作的意愿,或许这个率先而行的合作会成为某种程度上北京提供给欧盟的合作样本。当欧盟迟疑是否要同北京合作时,习近平的主动外交访问是弥合利害分歧的务实姿态。

 

  庞大如欧盟尚且要与中国合作,何况其他小国?  (撰文: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