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引领下一波全球化?全球化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是国际公共品的核心。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的40多年间,中国从整体贫穷到现在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方面,1980年还不到300美元,去年年底已达12000美元,更促成了数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任何一个数据拿出来都是世界经济的奇迹。
二是快速城市化。全球化推动了城市化。因为城市化不仅是高楼大厦,必须与产业相配合。从深圳、东莞到广州,城市化都与产业全球化休戚相关。
三是技术的应用。全球化就是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自由地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的技术在中国得到大量应用,尤其是东莞、深圳,短短几十年就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形成对珠江三角洲供应链、产业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民营企业崛起。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转型带来第一波民营企业的崛起。上世纪90年代,外资进入中国,主要与民营企业相结合,对民营企业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五是人口红利。不少观点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但可以发现,不是每个国家有人口红利后经济就能得到发展。人口红利的释放离不开工业化和城市化。
当前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我们的前途在哪?还要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三波全球化。第一波全球化由欧洲国家引领,通过英国工业革命扩散到欧洲大陆、北美和世界各地,造就了1875年到1914年的全球化,这波全球化推动了欧洲国家之间贸易、投资、人才的流动,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两个矛盾:一是全球化带来大量财富,但各国内部社会阶层不公平问题越来越突出;二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民族主义崛起。第二波全球化发生在“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初,是有限的全球化。这波西方内部全球化造成的后果就是福利社会大扩张和高税收,资本活动受到较大限制,由此产生了第三波全球化的动力。中国则抓住了第三波全球化的机遇,从贫穷国家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这波全球化为人类创造了巨量财富,但也同样产生了国家内部社会阶层以及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所以,历史地看,全球化并不是一帆风顺。
近年来,我们的全球化面临一个新环境,包括中美冲突带来的经贸脱钩、技术“卡脖子”等问题,俄乌冲突对全球营商环境的不利影响,持久不退的新冠疫情对国际供应链的冲击,东南亚国家营商环境迅速改善带来的挑战等。面对这些情况,中国应当继续深化开放,引领新一波全球化。
新一轮全球化中,我们要主动开放,原因在于“三个有”:我们有强大的政治意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志是哪一个国家的政党都不能相比的。这些年来,尽管美国搞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但中国一直在提倡和推动开放;我们有物质基础,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我们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的开放走过了三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将外国资本“请进来”,到加入WTO与世界“接轨”,再到本世纪初开始“走出去”。现在,进一步的开放已经蓄势待发。只要我们继续开放,外国资本就不会离开。
中国要引领全球化,抓手是什么?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经济增长极都是抓手,其中以粤港澳大湾区条件最好。珠江三角洲以民营企业为主,又是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交汇点,充满发展动能。全球化就是资本、技术、人才的流动,如果这些生产要素在国内流动,就能推动内部大循环;如果在国际大流动,就能推动全球化进程。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非常有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通过珠三角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的融合,建立三个世界级的经济平台:金融中心、科创和制造业中心以及国际教育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大融合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前景乐观,前途无量。(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郑 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