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张謇精神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时间:2020-12-17 09:24:38来源: 意大利侨网


       在7月份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再次称赞他是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总书记两次称赞张謇,他的精神对当下企业家究竟有何启示?

       12月12日,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委统战部、南通市委主办的“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2020年度论坛在北京召开,让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坚持做实业,应当成为企业家的理想信念。1894年,历经千辛万苦,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但在目睹清政府输掉甲午战争,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张謇敏锐地意识到,此时中国“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因此,他毅然放弃自己孜孜以求、呕心沥血得来的功名仕途,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并以此为起点,构建起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形成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工业体系,影响全国乃至海外。

       张謇投身实业,历尽艰苦磨难,一句“时时存必成之心,处处作可败之计”,既道出了创业之艰辛,也饱含着张謇“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执着坚守。在当下的中国,这种扎根实业,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仍然值得发扬光大。

       对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回望历史就会发现,无论是工业革命后完成社会变革、实现国家富强,最终主导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美西方,还是今年抗击新冠疫情表现出色的中国,强大的实业基础都是关键因素。无论在任何时候,中国企业家都不能放弃“时时存必成之心”,坚持做实业的理想信念。

       创造社会效益,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张謇为世人所敬仰,更在于他胸怀天下、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企业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张謇以兴办实业起家,而后倾资兴学、以商养学,把他经商的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经费。可以说,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他通过兴办实业带动地方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亲手将南通缔造成为“近代第一城”。这条以企业办社会的道路在今天仍有强烈的示范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评价称,张謇办的是社会企业,追求的是综合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对地方的综合开发,不仅能够使各行各业在统一的体系中各司其职、共享收益,更能满足当地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为大众利益事,去一切嗔恨心。”不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为救国救民醉心实业,张謇的一生始终在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他的人生追求,当成为激励后世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办好社会企业的精神丰碑。(来源:中国网  作者:评论员 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