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4日电 题:3分钟里的“哀”与“思”
中新社记者 安英昭
庚子清明,悲痛的情愫更甚以往。4月4日,中国各地用最为特殊而庄重的仪式,以国家之名哀悼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10时起,空气仿佛静止了。整整3分钟,全国各地民众垂首默哀,汽车、火车、舰船的鸣笛声和防空警报的鸣响声此起彼伏。全国和各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这是一个悲怆而肃穆的时刻,3000多名因这场疫情逝去生命的同胞,足以让我们低首致哀。短短3分钟,是无须隐忍的哀痛,是不必抑制的哭泣。国民之逝,家国之痛,所有中国人,此时此刻,当有一恸。
这是中国继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之后第四次为灾难中遇难的平民举行全国性哀悼,也是首次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法启动全国性哀悼活动。国旗为平民而降,体现的是国家对普通民众生命的尊重,也彰显国家与民众生死与共的立场,这是对逝者最深的怀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抚慰。
几个月来,中国社会似被疫情按下“暂停键”,亿万民众静守家中,自觉配合官方防疫工作,昔日繁华的都市几成空城,人间顿失烟火气。更有无数人或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或勇斗病魔、顽强抗争。他们用平凡的生命写下不平凡的战疫故事,值得被历史铭记。
疫情期间,中国两周之内建起两座医院,三周之内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各地民众更是守望相助,以集体之名挺起一座又一座城市的脊梁。在救治患者过程中,中国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不漏一人”,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成为共识。英国学者罗思义指出,中国在疫情下捍卫了“最关键人权”——人的生命。
3分钟的时间,留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哀伤,还有诸多思考。疫情是考验,是警醒,是启示。这是一场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是一场对生活方式的重构,所有经历都应该化为成长。疫情也是对中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其中既体现出制度优势,也暴露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国家储备体系、生物安全等领域短板和不足。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人上的这重要一课,再也不能无动于衷。
如今,中国已经迈过“至暗时刻”,而世界许多国家仍处在疫情暴发期,悲痛过后,中国应率先“重启”。
一方面,疫情使中国经济承压,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既定目标难度陡增,民众的生产生活亟需重回正轨。另一方面,在欧美多国“沦陷”的当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精准防控的同时有序地推动复工复产,将对全球共同战疫发挥关键作用。为按下暂停键的世界注入动能,中国义不容辞,也有这样的能力。
生活不止眼前的悲伤,不远处已经看到希望。车水马龙的街道、恢复营业的店铺、机器轰鸣的厂房……中国大多数城市现已“解封”,人们已闻到久违的烟火气。再过几天,武汉也将迎来“重启”,病毒的阴霾终会散去,但我们仍需慎终如始。
所有的逝去需要被铭记,而活着的人仍将前行,中国也仍将前行。告慰逝者最好的方式,是在悲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把悲伤留在清明,用希望点亮前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