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赵启东 张思静 见习记者 唐竟淳 报道:8月7日,由香港商报副总经理徐文带领的“香港文化专家媒体高层湘茶探秘考察团”A组嘉宾抵达“黑茶之乡”湖南安化,考察、解读“中国名片 安化黑茶”的历史文化,发现品牌价值及经贸商机。
本次考察团由徐文先生带队,成员包括香港茶味小集创办人陈采月、香港奇香村茶行负责人林广权、汉唐中华(茶)文化协会会长潘彼超及香港商报社长助理赵启东。考察团先后来到白沙溪茶厂、万隆产业园、中国黑茶博物馆、安化红茶博物馆参观走访,并与业界进行深入交流。
“香港文化专家媒体高层湘茶探秘考察团”嘉宾走访“黑茶之乡”湖南安化
黑茶之乡 神韵悠长
安化地处湘中偏北、北纬28度黄金产茶带,是中国黑茶之乡,万里茶路的起点。这里群峰对峙,资水横亘,云雾缭绕,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茶树生长在六亿年前形成的冰碛岩风化土壤中,微量元素丰富,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质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安化黑茶独一无二的品质,成为大自然馈赠给安化最好的礼物,也是安化黑茶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和基础。
黑茶历史悠长,因其独特的清脂去油功效,古往今来,受到众多名家喜爱。清代两江总督陶澍曾写诗道:“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寥寥数句,道尽安化茶之独到,“宁吃安化草”,充分说明安化茶的质量比外地茶犹胜许多,“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说明安化茶的口感和气韵更为深沉和刺激,把饮茶提升到品茶的境界。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记》中记有“附(茯)茶者,商为官制易马之茶”,“唯附茶性暖能缓解之”,道出了黑茶解腥食的独有功效。
1917年7月,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为了解社会,“改造中国与世界”,在暑期邀了师兄肖子升外出“游学”。两人分文没带,历时一个多月,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毛泽东和肖子升到了安化县城。一到县城梅城街上,店铺、茶馆林立,茶商云集。他俩进入一家“来去茶馆”,毛泽东有感而发,出口成章:“有茶有酒,香飘满楼。”他俩各来一杯茶,闻其香,品上一口,味美香醇,连称“好!”“妙!”“黑茶之乡,名不虚传!”茶馆老板听了,高兴不已,得知他们是来自省府学堂的学生非常钦佩,并索他们书写对联一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安化茶叶试验场的杨润奎仿制蒸青玉露名茶成功,产品曾敬献毛泽东。毛泽东对1917年品尝安化黑茶记忆犹新,要秘书回信勉励。
自2006年以来,安化立足资源禀赋,把黑茶产业作为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以产业项目为载体、以文化传播和科学支撑为两翼、以茶旅融合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安化黑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至2017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到33万亩,从事黑茶及关联产业人员34万人,茶叶加工企业150家,茶产业综合产值152亿元,茶产业税收2.8亿元,连续七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四强,成为中国生态产茶第一县、黑茶产量第一县、科技创新第一县、茶叶税收第一县。安化黑茶逐步成长为区域内规模大、品牌响、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
安化千两茶制作展示
标准体系 质量保证
有人说,安化黑茶的醇香飘散在马王堆的汉墓里,在盛唐的宫廷中,在成吉思汗的马背上,在大明王朝的茶马司,在边关大漠的欧亚大陆。为了延续这一缕醇香,通过近年来的坚守和努力,安化黑茶逐步建立完整的产品标准体系,拥有了良好的科技化基础,逐步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拥有茶业规模企业59家,华莱生物、白沙溪等国省重点龙头、高新企业11家;电商、微商等新业态迅速崛起,全国各类销售专店、专柜达4万多家;全面实行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多个企业已建成从鲜叶到成品的全自动化流水线和保健食品级的GMP生产线, “安化黑茶”品牌估价突破30亿元。
同时,在茶旅融合上,当地政府坚持“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思路。黄沙坪古茶市、中国黑茶博物馆、中国黑茶大市场、云上茶旅文化园、梅山生态文化园、安化黑茶学校等茶旅重点工程已在建设和完善中。并以“千年黑茶、亿年冰碛岩”为重要载体,启动茶乡花海、安化黑茶主题公园、县城水上游等项目前期工作,策划和打造多条“以茶为媒”的精品旅游线路,推进茶旅一体化进程。
汉唐中华(茶)文化协会会长潘彼超先生在结束一天行程后,颇有感触的表示,自己研究中国茶叶多年,来湖南之前对湖南的茶叶印象停留在低端粗糙之中,今次走访安化,看到茶企规模及生产过程,完全改观,湖南企业生产流程规范,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对湘茶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