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查看详情

“一带一路”沿线的那些“外国势力”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19-09-21 11:18:09 
分享:

        2019年9月,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6个年头,6年间,“一带一路”倡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媒体报道看,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和参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比如哈萨克斯坦提出“光明之路”的新经济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合作,老挝的“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孟加拉的“金色孟加拉梦”与“中国梦”的对接等。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六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为这些国家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发展。不过,由于战略利益的竞争,中国光明磊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招到一些国家的反对,比如一些国家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推行“债务外交”,一些国家的政客视中国的“一带一路”为“洗劫”,还有一些反华媒体视“一带一路”为中国的“新殖民”……

 

       事实上,作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构成,国土面积约占全球38%、人口总量占全球62%,GDP占全球总量31% 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他一些西方大国也极为重视与“丝路”国家尤其是中亚与南亚区域国家的合作,比如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都制定了相似的“丝路”战略。

 

       本文即为我们对西方主要国家与组织“丝路”战略的梳理,看看“一带一路”沿线有哪些“外国势力”,这些国家的“丝路”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何异同,以便了解大国之间的“丝路”博弈。

 

       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

 

       2011年7月19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上,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第一次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概念。此后,在2011年10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有关国家大使馆发出电报,要求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计划,并向其国际伙伴通报,这标志着“新丝绸之路”计划成为美国的官方政策。

 

       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构想最初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亚高加索研究所所长弗雷德里克-斯塔尔(Frederick Starr)教授提出,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也参与了该构想的制定。

 

       根据CSIS的报告,“新丝绸之路”是一个完全覆盖欧亚空间的跨地区贸易网络,其目的是巩固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成果,扩大美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存在。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推进地区贸易自由化,减少关税贸易壁垒,改进监管制度,实施透明的边境通关手续,协调各国贸易政策等;二是通过建设能源管道和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网、铁路等,扩大中亚、南亚地区商品、服务和人员的连接能力,比如修建连接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连接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高压输电线路等。

 

       目前,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某些项目已经完工,不过,国内有部分媒体认为,美国的这一计划已经失败,事实上,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该计划,只是因为资金及打击恐怖主义等原因,该计划推进缓慢。

 

       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

 

       早在1994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就提出了“欧亚经济联盟”的概念,当时纳扎尔巴耶夫建议,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六个原苏联国家组建一个超国家联盟,以加深经济与政治合作。

 

       1996年3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协议,决定成立四国关税联盟,以协调四国的经济改革进程,加快四国一体化。1999年2月,塔吉克斯坦加入这一联盟。2000年10月,俄、白、哈、吉、塔五国签署条约,决定将关税联盟改组为欧亚经济共同体。

 

       2001年5月31日,欧亚经济共同体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会议宣布欧亚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2008年10月,乌兹别克斯坦退出欧亚经济共同体。

 

       2011年10月,当时担任俄罗斯总理职务的普京在《消息报》发表了《欧亚新的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天》的文章,文章提出在原苏联地区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的设想。

 

       2012年3月,欧亚经济共同体国家间委员会会议同意在2015年1月1日前起草并签署关于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的条约。2015年1月1日,欧亚经济共同体所有机构的活动停止。“欧亚经济联盟”,正式启动。

 

       在此前由普京、卢卡申科、纳扎尔巴耶夫签署的《欧亚经济联盟条约》中,提出把欧洲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亚太地区联系起来的设想。根据条约,到2025年,欧亚经济联盟将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

 

       “欧亚经济联盟”宣称以各国共同利益和互利共赢为原则,不是要恢复苏联,而是基于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政治经济基础建立的一体化机制,该联盟也坚持开放性原则,不同国家可遵循平等、独立与自愿的原则加入。

 

       “欧亚经济联盟”表示,欢迎所有伙伴国,特别是独联体成员国加入,希望与所有的伙伴国一起,加强在交通、能源、高新技术、人文、劳动移民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

 

       作为主导国,俄罗斯目前在动员独联体其他成员国加入该组织,并以此完善独联体机制。显然,雄心勃勃的俄罗斯还有更为高远的志向,不过,仅仅是欧盟的建立就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俄罗斯要建立欧亚联盟,恐怕也不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事。

 

       欧盟“中亚伙伴关系”

 

       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欧盟(当时为“欧共体”)开始考虑与从苏联独立出来的一些加盟国尤其是中亚国家的关系。对欧盟而言,这些区域不仅仅是与俄罗斯之间的屏障,而且也是可以争取的邻居,还是经济尤其是能源供给的宝库。

 

       因此,对欧盟来说,发展与中亚国家的伙伴关系至关重要。但是,由于俄罗斯与美国在欧洲的博弈,欧盟向东发展中亚伙伴的计划推进较为缓慢。到2007年,欧盟才制定首份中亚战略文件《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这标志着欧盟与中亚的关系进入到新阶段。

 

       “中亚伙伴关系”的目的是要使中亚成为欧盟共同利益目标的可靠伙伴,在经济、法治、人权等领域加强对中亚的援助,维护中亚的稳定和安全,同时让中亚丰富的油气能源储备,为欧盟能源安全提供多元保障。

 

       在法治方面,以欧盟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为例,欧盟不断帮助哈萨克斯坦实行国家行政改革,帮助哈萨克斯坦加强地方自治,建立以地区、地方自治为主体的法律框架,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质量、效率和透明度。又比如,欧盟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帮助该国完善司法制度,提升诉讼的公平与透明等。

 

       在贸易与投资领域,欧盟积极支持中亚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与中亚国家建立相关的贸易机制,促进中亚国家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在能源领域,欧盟与中亚建立并完善了能源对话机制,通过建设能源运输网络来促进能源开发与贸易。

 

       此外,在安全与教育领域,欧盟也与中亚国家进行了深入的合作,比如欧盟帮助中亚国家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体系的质量和效用,帮助这些国家引进国际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日本“丝绸之路外交”

 

       日本国很早前就对“丝路”有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就是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1968年提出来的。

 

       1997年7月24日,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经济同友会发表演说时,倡议开展欧亚大陆外交,把中亚和南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对话增强互信与理解,以经济合作、能源合作促进地区繁荣,通过推进核不扩散协议、民主化与政治稳定维护地区和平。此后,日本对中亚的外交逐渐被称为“丝绸之路外交”。

 

       “丝绸之路外交”构想提出后,日本外务省、大藏省与通产省等便纷纷制定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具体外交计划。时任日本外相小渊惠三、经济企划厅长官麻生太朗等率高级代表团频频出访中亚国家。

 

       1998年1月,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在“丝绸之路”地区积极推进政治与经济交流的外交行动,并决定对这些地区提供大量的政府开发援助,以促进相关国家的铁路、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

 

       1997年,日本对中亚的援助仅94.8亿日元,到2000年,日本对中亚的援助就达到了287.5亿日元。日本提出这一战略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从经济利益出发,保障自身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抢先占据中亚地区这个储量不亚于中东的能源宝库;二是从地缘政治着眼,谋求日本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话语权。

 

       2004年,日本推动设立了“中亚+日本”外长定期会晤机制,旨在通过加强政治影响和经济渗透来争取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与贸易主导权。此后,日本与中亚的合作不断加强、深化。

 

       除政府援助外,日本企业的投资涉及道路、机场、桥梁、发电站、运河等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10月,安倍晋三出访蒙古和中亚五国,除巩固了日本与中亚的合作机制外,还将合作延伸到运输和物流等领域。

 

       如今,日本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援助国,在国际事务上为中亚国家提供各种支持。

 

       印度“西进战略”

 

       冷战结束以后,为了在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摆脱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印度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对传统的战争观和安全观作了一系列的调整,提出了“西进战略”。

 

       最初,印度的西进战略只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威慑战略。到2003年1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边境实现了停火,它标志着自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克什米尔地区朝着和平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随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在巴基斯坦召开,印、巴两国首脑在伊斯兰堡举行了会晤,拉近了双边关系。

 

       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的“西进战略”已升级,除与巴基斯坦改善发展关系外,印度也与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等国大力开展合作。尤其是伊拉克,印度未来的能源和战略需求与伊朗关系密切,两国在发展公路、铁路和海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未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印度或将通过“西进战略”在亚欧区域谋求更大的话语权。

 

       联合国“丝绸之路倡议”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曾提出修建一条连接新加坡到土耳其的铁路,以复兴丝绸之路区域的经济。到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推出了第一期丝绸之路合作项目。

 

       2003年,联合国发起了“丝绸之路倡议”,旨在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投资、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参与了这一项目。200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出第二期丝绸之路合作项目。

 

       2006年6月1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宣布在中国设立丝绸之路投资论坛,以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并将首次会议定在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

 

       2008年2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又发起了“丝绸之路复兴计划”,来自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在内的19国官员在瑞士日内瓦签署意向书,决定在今后数年投入430亿美元,激活古丝绸之路和其他一些古老的欧亚大陆通道,全长7000多公里。

 

       据媒体的报道,该计划由230个项目组成,投资主要用于改善古丝绸之路等欧亚大陆通道的基础设施并开发多条经济走廊。该计划旨在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辉煌,为中亚、东欧等国提供机会,并让欧亚大陆腹地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另外,作为“丝绸之路倡议”促进旅游业发展工作的一部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还设立了“联合国丝绸之路城市奖”。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丝绸之路倡议”希望促进相关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也包含着基于文化财富和文化多样性的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相关内容,并且也以互利共臝为合作原则,比较透明,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与上述国家及组织的“丝路”战略相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谓是“后发者”,但无论是从覆盖的区域看,还是从组织推进力度规模等观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都超过了其他的“丝路”战略。(来源: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相关International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