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2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过去人们总认为,一国领导人必须具备丰富的政治资历以及相应的“高龄”,但如今,年轻似乎成了勇闯政坛的优势。近年来,世界政坛陆续出现不少40岁不到的领导人。他们的出现,可说是时势造英雄,而登上王者宝座后,这些嫩姜是否有“后劲”去施展他们的改革抱负、成为改造时势的真英雄?
国际政坛新生代领袖辈出
报道称,《经济学人》曾在2011年指出一个有趣现象: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这四个重要发达国家人口老化之际,它们的领导人却越来越年轻。
当时该报道指出,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英国首相卡梅伦都只有40多岁,而在上世纪50年代,受选民青睐的则是70多岁的丘吉尔、阿登纳等。如果这样的趋势持续,未来这四国领导人的年龄将低于本国公民的中位数年龄。
如今在法国,这一天已经到来。39岁的马克龙是自拿破仑后法国最年轻的国家首脑,而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各国概况》,法国人的年龄中位数为41.4岁。
不过,马克龙在一众政坛“鲜肉”中算是比较“老”的,在他之后还出现两位80后领导人。
10月26日,37岁的阿德恩宣誓就任,成为新西兰160年来最年轻总理。10月15日,奥地利大选,31岁的库尔茨领导的人民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他目前正在进行组阁谈判,新政府预料可在圣诞节之前出炉,届时他将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国家领袖。
这些新生代领袖以暴风骤雨之势,撼动传统政治体系。分析称,在环球金融危机后,公众彻底重新为政治下定义。人们不再受限于政治人物必须有一定的经验、年龄或丰富资历的传统思维。尽管行事风格与传统政客非常不同,但对政治的青涩反而凸显了他们的真诚和率直,这对选民来说很讨喜。
厌倦“新常态” 选民渴望改变
为什么会有人把国家的未来交托给一个31岁的小伙子?面对这个问题,当今世界的31岁年轻选民大概会反问:“为什么会有人把国家的未来交给一个70多岁的人?”
美国《华尔街日报》也认为,越来越多Y世代登上政坛高峰,不只是一个“统计异常”。目前世界许多民主国家的选民都在渴望变革,而能最快给他们“瘙痒”的方式,就是换一个生于新世代的新领导人“做做看”。
2007年经济大衰退与之后的高失业率、低增长等种种长期问题,是选民产生这种求变心理的原因。眼见国家无法恢复衰退前的增长水平,民众心生焦虑,但当权派却称,这是大家必须习惯的“新常态”。经济问题悬而未决之际,难民危机又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建制之风大兴,选民纷纷把选票投给承诺带来改变的马克龙、库尔茨等年轻脸孔。
英国加的夫大学威尔士治理中心的劳拉•麦克里斯特说,选民投选年轻领袖是基于对其竞选政纲的支持,认为他们会更重视长期被忽略的弱势群体,而且不会像一些老牌政治人物那样,只顾捞取政治利益。
擅长社交媒体与经营形象
过去,年轻人总体上对政治较不感兴趣,选举结果因此往往掌握在年长选民手中。《欧洲时报》指出,老一辈选民大多希望由一个熟悉的人物来领导国家,这意味着他们倾向于投选与自己年龄相仿,甚至是更年长的候选人。
如今,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尤其是减轻财务负担,年轻人纷纷开始关注选举,并用手中的一票来决定自己与国家的未来。
此外,相比年长一辈,年轻政客一般更擅长运用社交媒体来与选民建立直接联系、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与了解舆情。英国智库Demos副总监索菲•盖斯顿指出,“这使他们与主流政党的传统政治精英区别开来”。
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奎尔奇说,在选举中表现最好的候选人,往往是那些能够更好地利用社媒做宣传的人,因为相比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介,现在的年轻选民在决定支持对象时,更易受社交媒体影响。
被质疑没足够能力挑大任
有分析认为,随着英国“脱欧”、美国也在特朗普掌权下变得更“内向”,英美的影响力将减弱;欧洲多位年轻领导人则正以乐观态度展望自由开放的世界,使欧盟焕发生机并有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年轻领导也常被质疑,没有足够能力挑起大任。欧洲外交关系理事会高级政策研究员利伊克就表示:“他们看上去表面很光鲜,但内在与外表相配吗?”
年轻就是本钱,但英国《泰晤士报》专栏作家、曾是前首相布莱尔讲稿撰写人的菲利普•柯林斯指出,年轻领导人的热忱并不能取代随着年龄而来的智慧,经验对执政者非常重要。
他说,布莱尔曾在其回忆录中指出自己和其他政治人物面对的一个悖论:在较年轻、政治资本最雄厚时,他们的能力反而最低;当他们总算得心应手后,政治资本又已消耗殆尽,心有余而力不足。
更有分析指出,老一代政治人物中有抱持前瞻性视野与包容性胸怀的人,而年轻领袖中也有保守、反对全球化的。因此,关键是政治领袖的心境年轻化,而不仅仅是生理年龄的年轻化,全球政坛需要超越年龄的智慧,才能解决今日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