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4日电 题:仇视亚裔事件频发,美国究竟患了什么病?
中新社记者 谢萍 徐文欣
李明欢。受访者供图
5月25日,是弗洛伊德因警察暴力执法去世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我不能呼吸”的呐喊引爆美国种族歧视话题。这一年来,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并未好转,少数族裔群体处境依然艰难。
5月,美国进入“亚太裔传统月”。按照惯例,美国社会各界通常会举办庆祝活动,感谢亚裔为美国社会所作贡献、增进各族裔间相互了解。
今年也不例外。先是美国总统拜登发布《2021年亚太裔美国人传统月宣言》,随后华裔国会议员孟昭文宣布将引入立法,促进全美学校教授亚太裔历史。与此同时,亚太裔传统月的表彰活动也在各地展开。
但美国亚裔似乎并未因此感到轻松。疫情暴发以来,美国社会仇亚情绪不断高涨,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案件持续增长,亚裔民众安全感缺失,生活在恐惧之中。
就此,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明欢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作出深度解读:美国针对亚裔的仇恨情绪,其根源是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主义。
“排亚”和“排华”如影随形
“从踏上美国土地的一刻起,‘排亚’和‘排华’便伴随着亚裔群体。”李明欢对亚裔移民美国史进行了梳理。
19世纪60年代,美国西部进行开发,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开始建造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为满足其劳动力需要,美国与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招揽华工。
当时,中国国内经济政治环境动荡,加上鸦片战争之外患,一些人决定远赴美国打工谋生,《蒲安臣条约》刚好为中国劳工移民美国敞开大门,大批华人由此进入美国,成为美国西部开发的重要生力军。
但很快,美国国内出现排华浪潮。1880年,美国修改与清政府的移民条款,在北京签订条约,规定限制到美的人数和年限。随后两年,美国排华浪潮高涨,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
此后,便是近百年排华。1943年,《排华法案》被《马格努森法案》废止,但后者仍只给出每年105名华人移民限额。直到美国在1965年通过《移民和国籍法案》,配额制被废除,中国移民才重新进入美国。
今天,美国的“排亚”和“排华”情况看起来虽有所改观,但白人至上主义一直顽固地存在。
种族主义在美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对象
李明欢指出,美国的种族主义并不仅仅针对亚裔,在美国国家利益主导下,种族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对象,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看到黑人也遭到非常严重的歧视。这让我想到电影《绿皮书》中所回溯的历史现象,仅仅半个多世纪前,美国黑人还生活在严格的种族隔离之下。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后,美国黑人的处境才逐步有所改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让人记忆犹新。”李明欢说道。
不仅仅是黑人,在美国生活的德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日裔美国人都曾遭过歧视。
在美墨战争(1846-1848)之后,美国许多公共事业机构,企业和房主协会制定“排墨”政策,一些墨西哥裔美国人的后代,在公共学校体系中受到种族隔离的待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裔美国人常因过于同情德意志帝国而被起诉;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裔美国人被集体关进集中营,且直至战后相当一段时间,仍然生活于严控之下。
美国少数族裔基本都会感受到社会上隐形的种族歧视。可以说,美国的民权运动从不曾获得真正的胜利。
疫情或为“黑天鹅”,歧视却是“灰犀牛”
在李明欢看来,近期针对亚裔的歧视事件,在历史进程中既是偶然也有必然。美国的种族歧视是根深蒂固的,在不同阶段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所以,反对种族歧视在美国是一个长期的斗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如果是黑天鹅,那么,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就是灰犀牛。”李明欢指出,美国疫情形势严峻,失业率上升,各族群之间关系紧张,亚裔成为政府抗疫不力的替罪羊。加上美国政府急于甩锅中国,对华无理指责和恶意攻击,政客刻意引战,媒体煽风点火都左右了美国的社会舆论,让美国亚裔群体遭到歧视。同时,族群之间不同文化习俗,甚至包括性别意识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加剧了美国各族群之间的矛盾。
“黑天鹅”突如其来,而“灰犀牛”则积蓄已久,种族偏见白人至上主义根深蒂固,此乃美国社会的痼疾。
歧视的另一种形式:“捧杀”
歧视并非只有打压。很多时候,一些隐形的歧视很难被发现、被定义。当回顾美国社会对亚裔群体的印象时发现,“捧杀”也是美国社会歧视亚裔的一种形式。
20世纪30年代,陈查理被看作正义的华人代表出现在美国屏幕上。电影中的陈查理是一位华人警长,他温顺、妥协,处处温良恭俭让,满口之乎者也。但他像大多数电影中的亚裔一样,英文憋脚、体态臃肿。
到20世纪60年代,华裔乃至亚裔被推崇为所谓模范少数族裔。提到华裔,大家想到的总是勤劳节俭、注重教育、不依赖政府救济等,华裔也因此被称为其他少数族裔的榜样。而这些印象看似为褒奖,实则是一种捧杀,这种吹捧也是美国社会对模范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
李明欢指出,“这种刻板印象是种族歧视的隐性化,或者是显性化低潮期,或者是高潮期边缘化(中性化)。”
模范少数族裔等刻板印象给亚裔群体带来了很大困扰:在学校里,亚裔族群往往被视为高智商群体和学霸,因此被老师忽视;在职场上,顺从勤勉的刻板印象加大了亚裔族群与其他族群的隔阂,并且掩盖了可能遭受的不公平。
安全感缺失,不仅仅是亚裔群体
疫情下,针对亚裔的袭击事件频发,仇恨犯罪数量激增,亚裔群体安全感缺失。不少亚裔出门时担心遭到陌生人的袭击,越来越感到担忧甚至焦虑。
对此,李明欢认为,美国正经历战后以来又一次严重的社会割裂,种族冲突加剧、经济不振,社会大环境出现动荡、分裂。因此,美国社会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缺乏安全感的并不仅仅是亚裔,黑人也没有,白人同样没有。
李明欢将安全感看作一个“小家”和“大家”的问题。“亚裔和各族裔群体作为一个‘小家’,肯定不可能完全脱离于‘大家’的社会环境,而美国走向分裂的社会大环境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但在李明欢看来,就总体趋势而言,今天的美国不可能再出现像19世纪时全国性的排华运动,毕竟“政治正确”在美国还占据舆论的至高点。同时也要认识到,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事。美国白人主体还是具有正义感的,明目张胆攻击华人和其他族裔的,毕竟是少数害群之马。
亚裔应勇于发声、合法维权
“面对美国频发的种族歧视问题,亚裔要勇于发声,团结起来进行谴责、反抗。”李明欢强调。
现在不少美国亚裔已经行动起来,通过加强警民合作、游行集会等多种方式争取权益,勇敢捍卫族群利益。在李明欢看来,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伸张正义,积极参与,都是亚裔应有的处理方式。同时,她还指出,美国是从移民身上高度获益的国家,包括亚裔、华裔在内的世界各国移民群体对美国社会作出的卓越贡献有目共睹,亚裔移民自当理直气壮地进行宣传。
当然,个别亚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屡遭诟病。“比如new rich(新富)是一个明显的贬义词,且相当程度上指的是那些炫富的亚洲人。实际上,那些炫富行为就是亚裔群体自身也对其嗤之以鼻。亚裔领袖人士已经呼吁并带头更多地参与当地社会的公益事业,这是增进亚裔和其他族裔相互理解、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
反对种族歧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李明欢坦言,美国的种族歧视是一个长期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两次的行动、游行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抗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李明欢指出,对于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问题,要从美国移民的大历史中去分析。同时,还要看到亚裔内部的分化问题,不仅是族裔的不同,还有阶级、代际的隔阂。
首先,要看到人口结构的变化。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在2000年至2019年间,亚裔人口增长率是美国所有族裔中最快的,从大约1050万人增长到创纪录的1890万人。华人作为美国第一大亚裔族群,如今数量已近550万。这种变化会影响到亚裔、华裔在美国的地位。
而进一步说,亚裔在美国的地位也是分层的,有些是社会精英,有些是老板,也有很多是普通劳工。美国高层富豪不乏亚裔,而美国社会底层也有大量亚裔。
亚裔群体在文化上也是多元的。从近来反歧视游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代际文化差异,成长于美国的年轻一代更懂得如何在美国制度环境内,以法律为武器,维护和争取权益,他们已成为这次反亚裔仇恨运动的主体。
“北美和澳大利亚等移民社会摒弃种族歧视政策是渐进性的改变,而非革命性的改良。”这是李明欢在《他者中的华人》一书中翻译的一段话,在她看来,彻底根除美国乃至当今世界上的种族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完)
李明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完成数十个涉侨研究项目。现任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ISSCO)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