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9日电 题:严海蓉:虽是“模范少数族裔”,美国亚裔为何仍遭歧视?
中新社记者 谢萍
一场新冠疫情,让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而华人乃至亚裔首当其冲。根据停止仇恨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原住民组织(STOP APPI Hate)的最新报告,从2020年3月到2021年2月底,他们收到了全美各地共计3795起反亚裔种族歧视报告。
就此,中新社记者专访了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严海蓉。1993年至2007年,严海蓉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
严海蓉认为,种族歧视从来没有在美国消失过。随着相关事件的发生,它一次次地被动员起来。华裔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妖魔化”中国,并寻找伙伴联合,共同反对种族主义。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种族歧视从未真正从美国消失
中新社记者:最近在美国等一些国家,针对华裔乃至亚裔的歧视事件甚嚣尘上。华裔在美国史上遭歧视也一直有迹可循。您认为当前华裔面临的歧视与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严海蓉:从大背景来说,如今美国华裔面临的歧视与以前还是很不一样的。《排华法案》时期(1882-1943),华裔面临的歧视是美国社会上普遍歧视中的一个特例。当时在美国白人中,种族歧视非常普遍,范围几乎囊括所有少数族裔,也包括非盎撒(盎格鲁-撒克逊,在美国通常指来自英国的白人)的白人,如意大利人、爱尔兰人等。除了华裔,亚裔基本上也受歧视的。排华法案后,又有1917年的排亚法案(Asiatic Barred Zone,1917-1952),之前对华人的排斥扩大到了从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岛到南亚、黎巴嫩、土耳其、沙特的广大区域。1924年又因(National Origins Act,1924-1952)延伸到针对南欧和东欧的移民,尤其是犹太人和斯拉夫人。
可以说,美国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是内生性的肿瘤。
尽管入了美国籍,但因为民族的文化不一样,很多华裔美国人还会被问:你是哪来的?这句话就默认了你不属于美国,但是白人就不太会被问这样的问题。
不过,今天的格局已经有所不同。首先,华裔在美国的人口比原来增加了很多,亚裔群体也是这样。如果说以前整个亚裔在美国人口占比不到1%,那么现在已经到6%了。
其次,今天美国的很多行业都有亚裔的身影,他们为美国经济作出了极大贡献。如果现在关闭了亚洲的移民入口,美国的经济运转可能会受到重创。
第三,如今亚洲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影响力比原来提升了很多,这也与从前大有不同。
最后就是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民权运动中,虽然主体是美国非裔,但也有很多亚裔参与其中。一方面,在争取权益上,他们学到很多;另一方面,民权运动也让一部分白人开始支持反歧视,特别是年轻人,这对今天美国华裔、亚裔的反歧视都是有帮助的。
中新社记者:种族歧视是否从来没有真正从未美国消失过?历史上,华裔也曾为反歧视做出努力或者抗争,成效怎样?
严海蓉:的确,种族歧视从来没有在美国消失过。而且它不是静态的,是随着相关事件的发生一次次地被动员。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种族主义者对于亚裔的歧视,也受到美国对外战争的影响和社会动员。20世纪50年代有朝鲜战争、60至70年代有越南战争,80年代打压日本崛起,美国所谓的“敌对”国家多在亚洲。毫无疑问,针对亚洲国家的战争动员会影响在美亚裔,因为美国社会并不会真正区分二者。
在美国的社会文化中,种族主义是一个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对于美国原住民的种族灭绝、对于非裔的奴役、把华人当作苦力等等。而且从历史上看,歧视也不仅仅包括有色人种,还包括爱尔兰人、意大利人、犹太人都曾受到过种族歧视。
受当时英国殖民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影响,有一部分所谓“老美国人”(Old-Americans)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美国人,其他人都是“不如别人的人”(inferior)。到20世纪后半期,受民权运动、反战主义的影响,反歧视的想法才在美国白人中开始铺开。
从历年情况来看,美国华裔的反歧视有较长的历史,也有一定效果。19世纪末到20世纪,华裔曾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反抗。包括街头抗议、拿起武器,或者与当地政客对话,建立唐人街,华人社区守望相助等等。
但是当时的华裔中,有一部分人并不想待在美国,而是打算打工挣钱后“落叶归根”,加之《排华法案》的压力,所以当时在美华裔的人口整体在减少,力量也比较微弱。
“模范少数族裔”标签弊大于利
中新社记者:最近美国百人会发布一份报告,从经济学角度对美国华裔过去170多年来的贡献进行了量化分析。如今,有很多在美华裔进入主流社会从政从商,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为美国作出很大贡献,但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理解和尊重?
严海蓉:现在美国社会的问题在于,有贡献不代表社会一定会尊重你,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
二战之前,犹太人在德国的人口不到1%,而当时德国11%的医生、17%的律师都是犹太人。换言之,按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来说,犹太人对德国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一个族群作出了贡献,不仅意味着得不到尊重,可能还会被针对。
这可以说是某种形式的排斥。美国本就有很长的种族主义历史,而且这种“史迹”是非常鲜活的。一旦被调动,它的波及面非常广,不会做细致的区分。就像今天,新冠疫情后,美国涉及种族主义的攻击不仅包括了华裔,还有亚裔。
什么是融入?许多在美华裔早就会说英语,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不被接纳不是华裔本身而是美国主流社会的问题。他们把华裔的文化当作是“外来的”,没有接纳他们变成“美国”的一部分。
中新社记者:有一个说法:多元文化是国家允许不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但是主流文化地位不变;文化多元则是一个国家里存在的多种文化可以尽可能发展。在您看来,美国倡导的是多元文化还是文化多元?
严海蓉:英文里有个词叫multiculturalism(“多元文化主义”)。民权运动代表的权利不仅是平等的就业权等,也包括文化权。所以通过民权运动,一些学科,比如亚裔文化研究(Asian American studies),才有机会成为大学的学科。
我认为,如今美国主流社会是倾向于限制多种文化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已受到“白人至上”主义的反弹。对于美国主流社会而言,可以有很多中餐馆、可以有许多种文化,但是如果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们还是更倾向于限制。
中新社记者:亚裔被美国主流社会认为是“模范少数族裔”,您觉得这是一种认可,还是加深了某种刻板印象?
严海蓉:相比以前,如今的华裔乃至亚裔在美国是有一定突破的。以前的华裔,很多是劳工或者小生意人。如今,华裔在教育、经济等方面有所提升,但依然面临很大的困难。
“模范少数族裔”的说法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对亚裔的发展而言,这个标签其实弊大于利,是明褒实贬(damning with faint praise),也就是“捧杀”。对亚裔来说,这个标签都是白人贴的,本质上还是加强了白人中心化的地位。
此外,这个标签也使得很多白人认为,亚洲人就像机器人一样,干活努力、顺从,不会带来麻烦,这个标签对于亚裔的抗争来说并无太多好处。
还有一个词是“分而治之”(divide and move)。给不同的族裔加不同标签,也增加了他们之间的分化。比如“模范少数族裔”好像就在说亚裔比非裔、拉美裔好,这很不利于族裔之间就共同的问题团结起来抗争。
反歧视需要联合各方力量
中新社记者: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也看到美国爆发了一些反歧视的活动,社会各界都有人声援亚裔。对于在美华裔乃至亚裔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您有什么建议?如果要改善美国的歧视问题,需要各方做出怎样的努力?
严海蓉:疫情暴发之后,美国关于华裔、关于中国的污名化言论非常多,很多是炒作曾经的“黄祸论”。今天,与歧视攻击华裔紧密关联的是“中国威胁论”。近几年美国发动新冷战,战争往往利用和促进种族话语的动员。抵制种族歧视,也要抵制新冷战,华裔、亚裔必须站出来反击。
华裔、亚裔的反歧视需要跟其他族裔联合。举个例子,1938至1939年间,美国华人抵制日本侵华行径,他们去货运码头抗议美国把废铁卖给日本,抗议美国向日本军国主义提供制造武器的原材料。加入抗议行列的有其他族群,犹太人、希腊人、意大利人等,当时意大利已经形成反法西斯的网络。他们的抗议还感动了码头工人,不少工人也拒绝搬运工作。
今天也一样。我认为,华裔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妖魔化”中国,寻找伙伴进行联合。牙买加的哲学家查尔斯·W·米尔斯(Charles W. Mills)在他的著作《种族契约》(The Racial Contract)中指出,白人至上主义既是美国内部的问题,也是全球问题。
中新社记者:美国主流社会是否也需要做出一些努力?
严海蓉:其实今天的美国白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支持反歧视的,这最早应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到今天,反歧视在美国得到相当多人支持,BLM(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时,就有很多年轻白人参加。华裔应该团结这部分人的力量,共同反对歧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