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2021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结果,120家机构仅12家通过,其中5家化妆品检验检测机构中有2家被点名通报,不合格率达4成。
自2021年1月1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行业监管力度加强。
受监管收紧、新冠疫情等因素综合影响,曾经受资本狂热追捧的新消费,正在“降温”。2021年下半年开始,新消费领域的投融资数量和数额都明显减少,大批新消费企业融资遇阻。公开信息显示,二级市场上,完美日记等美妆品牌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
在此背景下,不少投融资机构预测:功能性护肤品依然是值得关注的赛道。
化妆品消费“遇冷”?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资本放弃彩妆了”“资本不看美妆了”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
而业内人士表示,现在这一波消费遇冷,还谈不上太冷,只是因为估值太高,投资人算不过来账了,冷静一阵,估值降低了,投资人还会回来。而回来投资的标的,必然是首选行业头部,并且具备长期盈利增长的基因。当下已经有消息流出,一些证券机构已经对贝泰妮、华熙生物等头部企业展开新一轮调研,筹划抄底。
伴随2021年化妆品监管新法规元年的到来,中国化妆品行业正式迈入功效评价时代。《科技赋能下功能性护肤品趋势洞察报告》预测,到2023年,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占整体护肤品市场的22.9%,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发展潜力大。
这条赛道上,爱美客、贝泰妮、华熙生物、珀莱雅、上海家化等,依然是A股市场上价值投资者看好的行业标的,市值长期处于百亿梯队。
据了解,华熙生物2021年仅上半年达到12亿元的收入,同比上升197.55%。
爱美客有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条例会让护肤品形成良性竞争,对安全有效都需要有验证依据并且质量管理更加严格,类似医药的管理模式,摒弃以宣传为主混淆消费者认知的产品,给更多注重产品研发本身的企业带来成长空间。
国际大牌频频翻车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国际大牌在中国市场上屡屡翻车、走势疲软。
据了解,去年上海市场监管局的处罚公告中,许多国际大牌都榜上有名。乔治·阿玛尼、迪奥等知名品牌,因为“生产、销售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而被处以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不等的罚款。
曾几何时,欧莱雅、兰蔻、雅诗兰黛等国际品牌“占据”着中国消费者的化妆台。现如今,当下的许多年轻人并不再盲目迷信这些国际大牌。
消费者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据《公众国外品牌消费行为调查报告》:六成人知道国外品牌存在“中外双标”的现象,超四成人明确表示遇到就坚决抵制,七成人表示会增加国货消费比例,半数人希望外企打破惯性思维与傲慢、尽快统一内外标准。
伴随着消费升级、国潮高涨,国内功能性护肤品则呈现出强势崛起的态势。在基础研究、技术工艺、产品品质等各方面,国货化妆品品牌已经与国际大牌企业不相上下,并进一步占据中国消费者心智。2021年“双十一”期间,聚美丽联合解数咨询推出的“天猫美妆类目TOP30”品牌排名中,贝泰妮旗下薇诺娜、珀莱雅、自然堂、华熙生物旗下夸迪、上海家化旗下玉泽等国货品牌,均榜上有名。
敢于和国际大牌分庭抗礼,国货护肤品这种积极的消费状态,也给了资本市场巨大的机会和信心。
有券商人士表示,切中趋势、想象空间大、成长快是投资的几个重要考量点,功能性护肤品恰恰符合这几点,构建起强势估值逻辑。短期来看,护肤品企业的股价受宏观环境、行业政策、多空博弈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来看,以贝泰妮、华熙生物、珀莱雅、上海家化为代表的功能性护肤品企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爱美客上述人士还告诉记者,中国功能性护肤品潜力巨大,随着大众对功能性护肤品的认知普及,电商渠道的渗透率也会越来越高。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也表示,市场资金流动性过度充裕,需要寻求能够带来收益的资产,在当前优质资产稀缺的背景下,开始进入具有相对想象力的消费领域。消费景气整体下行,但是消费者结构也出现明显分化,年轻群体的消费热情相对下降较少,因此围绕这一群体的消费品赛道仍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来源: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