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日电 题:专访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中国经济持续复苏趋势没有改变
作者:刘文文 庞无忌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强,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疫情下国际供应链遭受冲击,在欧美通货膨胀压力尚未有所缓解的情况下,新冠新型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出现再度使全球市场陷入恐慌。多重因素之下,未来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如何?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期怎样?近日,中新社记者针对以上问题专访了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
通胀“暂时”上扬?
今年以来,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迅速抬升。数据显示,美国10月CPI同比上涨6.2%,创30年来最高增幅;与之相似,10月欧元区CPI同比上涨4.1%,达2008年7月份以来最高水平。11月30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最新的讲话中也去掉了通胀上扬是“暂时性”的说法。
此轮通货膨胀风暴将持续多久,会否波及中国?
康勇指出,三季度在供应端产能尚未完全修复、防疫措施放松和宽松刺激政策引致需求上升,以及国际运输压力导致供应链紧张的共同影响下,美国的通胀及通胀预期持续保持在高位。
他进一步分析,受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9月能源和交通运输的CPI分别达到了24.8%和16.5%,是推升美国通胀的主要动力。此外,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类产品由于重要零部件短缺、产能尚未恢复等因素导致供给不足,9月相关CPI也显著上升至8.5%。当前由于美国港口城市集装箱储备空间匮乏导致的货物堆积现象将持续一段时间,“预计后续企业仍将面临加大的供应链压力,美国高通胀状态或将持续至明年年中。”
“欧美通胀压力的上升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生产端产能会受到成本上升的抑制,需求端则会由于物价上涨拖累消费者信心。”康勇直言,“欧美通胀走势值得密切关注,警惕输入性通胀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能源寒冬”将至?
近期,全球能源短缺问题越发严峻,国际供应链持续受冲击,加剧市场波动。这对中国影响几何?
康勇说,过去几个月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升了中国PPI攀升,致使10月份PPI同比增长13.5%。
他继续分析,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疫情防控措施放松后,对能源商品的需求集中释放,以及今年“寒冬”供暖需求上升等因素,都造成了阶段性供需缺口,推升了大宗商品价格。同时,前一段时间对煤炭等高耗能行业的限产,也影响了一些原材料的供给,造成价格上涨。在此背景下,部分地区出现限电限产的状况,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扰动。
展望未来走势,康勇预测,随着疫情逐步好转,上游原材料产品供给不断恢复,供需紧张的局面将有所缓解,叠加今年的高基数效应,预计明年PPI将稳步回落,并带动中国工业生产修复。与此同时,中下游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也将得到一定的缓解,支撑制造业企业投资。
持续复苏趋势不变
尽管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康勇仍对中国四季度经济发展有信心,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几大亮点:一是出口依然保持强劲,由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疫苗接种率较低,复工复产较慢,对中国制造业形成一定替代出口需求,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支撑外贸;二是煤炭供应提升,缺电问题缓解,工业生产同比小幅回升;三是受双十一等促销活动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走强。
“尽管近期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趋势没有改变。”同时他也提醒,经济恢复尚不均衡,传染性更高的变异病毒仍在传播,也将拖累居民消费增长,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复苏将面临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