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便是开新局的关键一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对标建设“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深入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奋力推进“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设,交出高分报表,舒展开浙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动图景。
——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对外开放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为龙头的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多层次交流平台,打造了浙江省对外开放活动的若干张“金名片”。如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浙商大会、世界油商大会、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会、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等。浙江省内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中外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成效显著。
——充分发挥数字优势,“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速推进。浙江省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杭州数字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加速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世界电子贸易平台,使移动支付、城市大脑等走向“一带一路”。海上丝路指数体系两次列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在波罗的海航交所挂牌。以“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航运大数据中心、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服务平台等为支撑的数据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充分发挥浙商优势,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浙江省发挥“浙江人经济”优势,支持在境外投资创业的浙商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16个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投向13个国家和地区,优化了浙江省企业的全球产业链。如总投资约230亿元的恒逸文莱石化项目是历年来单体最大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已成为中文(莱)两国旗舰合作项目;吉利并购沃尔沃项目是我国海外并购最突出的成功案例之一。今年1月-11月,浙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0445亿元,增长12.1%。其中,出口7518亿元,增长5.7%。
——充分发挥通道优势,国际物流枢纽地位全面提升。浙江省全面打通联接“一带一路”大通道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义甬舟陆海双向开放大通道,初步形成“两核一带两辐射”格局。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取得实质性进展,宁波舟山国际枢纽港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1年蝉联世界首位,成为全球首个“11亿吨”大港。
健康之路——国际战疫,彰显浙江担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这一前所未有的局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继续保持框架内的经济和项目合作,还特别加强抗疫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浙江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持密切沟通,提供医疗设备、检测试剂、药品等抗疫物资,保持跨境货物的畅通通行。曾经的经济路线成了国际战疫的“救命金线”,生动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也再一次向世人展现出“一带一路”合作的强大韧性。
截至目前,浙江省共向68个国家(地区)签发邀请函5594批9367人次,共完成包机安排45架次,运送8027人次。其中,申请获批首条“一带一路”民营重点项目包机。9月,宁波力勤资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往返宁波至印尼美娜多包机申请获得国家民航总局批复,截至目前,已包机输送人员2000余人。同时,积极对接重大外资项目外方人员来华包机绿色通道机制,协调帮助海外技术人员来华。
不仅如此,深化国际公共卫生合作,浙江省持续做好中非、马里、纳米比亚援外医疗任务,累计完成门诊2.8万余次,手术近300例。浙医儿童医院、省口腔医院分别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Riley儿童医院、日本东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温州医科大学—蒙纳士大学生物医学联合院建设有序推进。
复苏之路——经济回暖,释放强劲动力
在今年初疫情全球化蔓延,海运中断、空运一仓难求的大背景下,以“义新欧”为代表的中欧班列承担起保障国际物流畅通的重要使命。如今,浙江省中欧班列开行已经突破1000列,同比增长2.5倍以上。1月~11月,“义新欧”班列共开行1232列,共发运101780个标箱,同比增长196.7%。
“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为浙江省稳外贸提供了稳定的物流通道。与此同时,“义新欧”中欧班列的运营水平也向高质量不断迈进。今年5月,浙江创新义乌、金华“双平台”运营体制,规范了全省“义新欧”单一品牌的统一使用,推动货源全省统筹支持“义新欧”班列开行,高水平护航“一带一路”。
无独有偶,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运输增长势头迅猛,再一次凸显其国际枢纽功能。1月~11月,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8亿吨,同比增长5.1%,集装箱吞吐量2648.5万标箱,同比增长3.5%。
务实推进中印尼产业园合作。在印尼第一港务公司高层更迭导致合作发生重大调整的情况下,坚持多方协商沟通,促进双方合作回归原有谈判进程。民营园区建设有序推进,推动与印尼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民心相通领域的合作,疫情防控期间主动向印尼第一港务公司捐献2万只口罩。
同时,积极落实疫情防控期间稳外资有关政策,有效增强外资投资信心。1月-11月实际使用外资141.7亿美元,增长12.8%,好于全国8.7个百分点,规模居全国第五,占全国份额10.9%。4个国家重大外资专班项目建设有序推进,75个省级重大外资项目建设总体顺利。总投资额15亿美元的敏实集团秀洲天鹅湖科学城项目落户嘉兴。
增长之路——互联互通,创造更多机遇
充分发挥“浙江人经济”优势,推动浙江高质量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支持企业打造以科技为核心、以品牌为核心、以资源为核心、以物流为核心、以规模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持续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深入实施本土跨国公司新三年培育计划,构建以本土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加快布局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合作国别涵盖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多个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建筑业“联盟拓市”,更好地带动装备、技术、标准、品牌和服务“走出去”,在疫情影响下,1月~11月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55.4亿美元。
“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合作层次全方位提升。创新举办第22届网上浙洽会,以“五朵云”的形式开展180多场系列活动,签约项目179个。深化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往来,建成“两园两馆两中心”平台载体。
“‘一带一路’倡议不但让海外华商与世界连结得更密切,也吸引海外华商更踊跃地‘回流’。”海外华商感叹道。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日益深入,在大批浙江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国外先进企业也循着商机纷至沓来,“回流”创业的侨商数量亦不断上升。在瑞安市江南新区,一座现代化的新地标——“侨贸小镇”正在崛起。这是深化华商华侨创业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成果之一,该小镇是以“侨贸文化体验区、跨境电商展贸区、跨境智慧物流区、华侨创新创业区、华侨生活品质区”五大区块为支撑的特色小镇,是“一带一路”播撒的种子结出的果实之一。
创新之路——浙江因子,赋能中国服务品牌
浙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经济合作,也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改革创新全球瞩目,形成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116项,其中全国首创52项,27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围绕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浙江加强与欧洲国家在数字技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加快推进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建设,探索数字贸易新模式新规则新标准,推进数字贸易便利化。推进跨境电商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市场化推进eWTP全球布局及合作试点,疫情防控期间发挥eWTP物流枢纽作用,每周有固定航班开往eWTP列日枢纽(比利时)。积极推动eWTP杭州实验区建设。新批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实现全省域覆盖,1月~11月,跨境网络零售出口911.6亿元,同比增长28.9%。同时,建设“一带一路”数字枢纽港,推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等新基建互联互通,创新推进杭州国家互联网新型交换中心、海上丝路大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城市大脑”等走向“一带一路”。
在新发展格局下,浙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点,共建美好未来的“数字丝绸之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