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刘志勤:“一诺千金”的中国诚信观,何以成为国际市场“稀缺产品”?

时间:2022-07-28 11:11:08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7月27日电 题:“一诺千金”的中国诚信观,何以成为国际市场“稀缺产品”?

  作者:刘志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中华文明连绵五千余年,生生不息。诚信可谓其中一条重要血脉和精髓,贯穿始终,使中华文明在历史错综复杂的大变局中保持不断,承续至今。

  中华文明厚植诚信基因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诚信”故事,给中国的诚信基因传承增添无限动力。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商鞅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取信于民,他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便可得十金。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赏赐,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将木头扛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变法也很快在秦国成功推广。

  秦末,项羽麾下名将季布一向说话算数,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多难都设法办到。当时甚至流传着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相传,楚汉相争时,季布曾几次献策,击败刘邦大军。刘邦称帝后,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胆敢窝藏季布者论罪灭三族。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因敬慕季布而暗中提供帮助。后来,夏侯婴以季布贤能劝谏刘邦,汉高祖遂将其赦免。多少年过去,季布的军功政绩逐渐被淡忘,而“一诺千金”的佳话却至今为人称颂。

  中国人历来重视履约守信,除了立木为信、一诺千金的典故,还有诸多例证,不胜枚举。古代尊称诚实守信的商人为“义商”“良贾”;民间“父债子偿”“兄债弟偿”的俗语和故事广为流传。此外,中国早在宋代就有了信用制度,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因而得以流通使用。近些年,中国的诚信体系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厚植诚信基因的鲜明印证。

2022年5月,交子金融博物馆在成都开馆。图为民众参观该馆。<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安源 摄
2022年5月,交子金融博物馆在成都开馆。图为民众参观该馆。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中国传统诚信观具有强大韧性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尽管有几千年而成的“诚信体系”的支撑,中国却也遭遇过困惑与挑战。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不足,基础设施缺乏,支付能力不强,一些国家、国际评估机构将中国列为“高风险”国家,给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增加了不少困难。

  然而,凭借中国诚信的强大韧性,中国迅速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围困中挣脱出来,并在全球化进程中大放异彩:中国在经济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坚持履约,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系统中保持最高级别的信用,使中国诚信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2022年7月,安徽省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组装出口泰国的跨座式单轨列车。<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肖本祥 摄
2022年7月,安徽省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组装出口泰国的跨座式单轨列车。中新社发 肖本祥 摄
 

  诚信也成为中国强有力且可持续的生产力。得益于一以贯之的“诚信观”,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动力。

  反观部分西方国家,连续曝出金融欺诈和违约行为,极大损害了其自以为是的“诚信”。例如,2008年美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特朗普政府不断毁约、退约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国际供应链安全,而且对国际“诚信体系”造成毁灭性打击。

  中国“一诺千金”是国际稀缺性资源

  中国人自古重信守诺,“一诺千金”早已深深刻入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与灵魂。与中国人所说的“一诺千金”相比较,部分西方政客所谓的“信用观”不仅相当虚伪且带有实用主义和投机性质。

  近年来,一些美国政客把“诚信”武器化和虚拟化,给世界“诚信链”造成巨大破坏。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究其根源就是美国和北约背弃“北约不东扩”的诺言,先后五次东扩,给相关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断发生的地缘政治冲突,与部分西方政客的“不守信用”不无关系。美国一些政客对内通过欺诈和操控舆论以构陷政敌,对外编造谎言甚至发动战争以维护霸权。无论是伊拉克战争,还是后来的利比亚、叙利亚战争,包括对伊朗的制裁,无一不是美国“违约”在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的台湾政策可谓充分暴露美国的诚信缺陷。其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以及“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独”等承诺,不断遭到美国政客的修改和否定。

  可以说,部分西方政客的“不诚信”是现代国际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是破坏国际社会稳定、和平、公正的最危险因素。不仅如此,西方国家所谓的民主和自由由于缺乏真正的诚信,而变得越来越虚弱和虚伪,以致日渐没落。

  与之不同,中国及时洞察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赤字”危机,提出了中国的“诚信观”。中国提倡并严格遵循“言必信,行必果”,中国信奉“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中国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指导个人、企业和社会生活的行动指南。

  我认识的不少欧洲金融界精英,对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金融机构的“诚信”给予极高评价。一位瑞士金融界高官对中国银行业的飞速发展赞不绝口,他认为,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刻实现质的飞跃,主要得益于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重诚信、重信用”理念,得到了市场认可。

  近年来,中国的“诚信”哲学“诚信文化”和“诚信理念”在各种国际会议、国际交流中逐渐传播开来,中国的“诚信体系”也得以逐步树立。“中国是说话算数的国家”,中国推崇“诚信”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诚信价值观”,与部分西方政客宣传的虚伪的“信用”形成鲜明对照。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正经历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的深刻转变,更加注重诚信建设,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国际社会注入了真正的稳定性。“世界可以信赖中国”,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作者简介:

  刘志勤,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交易银行(50人)学术委员、外资银行首代30人论坛首席、(丝路联盟)城市研究院院长。毕业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英语系。1982-1984年外派德国学习《国际贸易和金融管理》,在德国、奥地利、瑞士金融界工作,并担任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首席代表多年。曾出版《多嘴集》《插嘴集》《勤嘴集》等著作,担任多家媒体的时政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