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智库前沿  >> 查看详情

东西问 | 唐颖侠:中国以何理念助推全球治理新格局?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1-10-28 23:16:08 
分享:


        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电 题:中国以何理念助推全球治理新格局?

  作者:唐颖侠(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10月2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的纪念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份讲话是中国“以人民为中心”外交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全面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的宣告书。应对全球危机需要全球治理新思维。50年来,中国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参与联合国建设,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生灵涂炭、百废待兴,奉行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联合国在战后废墟上开出了生命之花。联合国自诞生之日起,便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使命。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国,也是在《联合国宪章》上首个签字的创始会员国,在初期曾受到某些国家的排挤阻挠,被挡在联合国大门之外。但是,邪不压正,公道自在人心。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自此揭开了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回首这50年中国与联合国共同走过的历程,中国实现从被动参与到积极引领,从遵从规则到贡献智慧的外交角色转变。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也无论外交政策如何演变,其中有一条坚守不变的主线,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抓住这条主线,就可清晰梳理出中国50年来在联合国外交实践的脉络。


10月25日,“美美与共 和平向未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主题展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图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左)和巴基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克拉姆一同观看展览。 中新社记者 马德林 摄

  首先,发展是破解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主张的全球优先政策选择。当前世界经济饱受新冠肺炎疫情打击,复苏乏力。全球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南北”发展鸿沟进一步加大,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和挑战日益严峻,人类再次走到世界的十字路口。是屈从单边霸凌、以邻为壑还是坚守多边主义、加强合作?我们该何去何从?中国基于自身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强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中国主动通过发起联合国倡议、设置国际议程以引领全球治理方向的重要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诠释了全球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权。各个国家应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为全球发展路径提供了具体指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第一,应注意到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困难特别大的脆弱国家,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第二,科技是发展的驱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生命力。只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挖掘疫后经济增长新动能,世界各国才能携手实现跨越发展。第三,面对全球环境危机,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

  实现全球发展的关键在于落实,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承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中国在与联合国50年的合作发展中从不空谈,言出必行。尤其在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向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重要出兵国,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位列派出维和人员数量第一,目前有2200余人在联合国8个任务区执行任务。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与141个国家及包括19个联合国机构在内的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加入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参加了600多项国际公约及修正案,善意履行条约义务。截至2021年10月中旬,中国已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5亿剂新冠疫苗,为建立全球免疫屏障作出重要贡献。

  50年前,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在第一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发言中表明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外交理念。中国认为,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都无权对另一个国家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任何一个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不允许超级大国操纵和垄断。中国现在不做,将来也永远不做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别人的超级大国。

  时光走过了半个世纪,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中国已经从相对落后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承诺和行动从未改变。中国并未如西方学者所预言的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冲突对抗中;相反,恰恰是西方国家在包装渲染该话语使其意识形态化。作为新兴大国,中国也没有落入“金德尔伯格陷阱”拒绝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相反,正是美国自己在大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挑战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习近平主席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东方智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在国际关系中实现合作共赢。这正是全球治理新格局的真谛,也是联合国存续发展的价值所在。(完)

  受访者简介:


   唐颖侠,法学博士,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自然资源法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政府法治智库专家。《人权研究》期刊编委会委员、《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人权蓝皮书)》审稿专家。曾赴香港大学法学院、韩国首尔大学法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丹麦人权研究所、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人权高专办、欧洲人权法院、欧洲理事会及欧盟议会、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人权中心等进行访问和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法、人权法、气候变化法,多年来致力于人权指数、环境权利、儿童权利、气候变化与人权等问题的研究。

相关智库前沿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