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智库前沿  >> 查看详情

“一带一路”话语政策规划推动大国外交形象构建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1-02-08 12:49:39 
分享: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形象构建的核心要义。我们应在“话语政策”新概念引领下,加强“一带一路”外交话语政策规划,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构建。

       加强“一带一路”外交话语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话语政策”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指导原则。要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出台一系列引领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话语政策和话语制度,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正向的国际舆论氛围,构建立体全面的外交话语体系。要精心塑造和整体布局“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线路、建设精神、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建设目标等话语子系统。“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精神的核心话语。“共商原则、共建原则、共享原则”不仅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总原则,而且已经升华为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其核心话语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建设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所有重点合作领域。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华成功举办以及中国对全球合作抗疫的示范引领,“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核心话语日趋完善和全面。已由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方提出的“五路”建设目标:“和平、繁荣、开放、创新和文明之路”,扩展到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七路”建设目标,即增加了“绿色之路”和“廉洁之路”。再到当前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中方新提出的“健康之路”,即提升到事实上的“八路”建设目标,即“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绿色之路、廉洁之路和健康之路”。

       加强“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的一体化、跨学科构建

       根据外交话语的特殊属性和发展规律,“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一般需要实施“三步曲”,要依次经过话语构建(文本生成/中文表达)、话语翻译(外语表达)和话语传播(跨文化推介)三个关键路径。

       同时,应聚焦“一带一路”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跨学科、多学科和超学科构建“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和中国的大国外交形象。应采用跨学科分析视角,全方位、一体化、多维度、系统化探索和推动“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精心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话语建构体系、话语翻译体系和话语传播体系。

       为提升“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和大国外交形象,应加快推进此领域的学科创建和人才培养,构建“丝路学”新兴交叉学科。同时,应加快构建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外交话语学”独立前沿学科,并构建“外交语言学”“外交翻译学”“外交传播学”和“外交语料库”等分支学科群,以弥补国内外此领域的不足和空缺,真正体现中国外交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探索外交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的规律和路径,从而将其运用于“一带一路”全球推广的具体实践当中,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一带一路”话语如何实现话语的生成、构建、转换与传播,最终实现提升“一带一路”全球接受度、认可度以及影响力的目标,即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

       加强“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的多语种、多模态构建

       要实现中国外交核心话语在沿线国家的有效传播,必须多语种、多模态构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一带一路”外交话语体系。“政治等效”是外交翻译的主要原则与重要标准,其内涵是:外交翻译必须准确、忠实地反映原语或说话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语境,要用受者所能理解的目的语来表达,使双方得到的政治内涵信息等值,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交际功能。鉴于外交语言和外交翻译的特殊属性和话语功能,应坚持、深化和完善以“政治等效”翻译标准为主线的外交翻译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要在“政治等效+”翻译框架的指导下,把外交修辞的复合性翻译标准确立为“政治等效+审美再现”,并在此复合性翻译标准的统领下,对外交修辞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类型做进一步系统研究。另外,其他类型外交话语的翻译标准也应进行体系化、精细化构建和研究,如外交隐喻的复合性翻译标准可确立为“政治等效+意象再现”;外交术语的复合性翻译标准可确立为“政治等效+简约再现”;法律外交语言的复合性翻译标准可确立为“政治等效+法力再现”。

       要从计算机语言学的视角,探索和推动“一带一路”多语种、多国别、多模态、多功能外交话语在线数据库、语料库和术语库建设。重点建设外交平行语料库、可比语料库及可视化语料库。充分论证中国“一带一路”外交话语通用语和非通用语大数据建设的可行性,着力开展外交机辅翻译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为外交语料库提供权威语料和规范译本。为“一带一路”和大国外交提供全方位服务,打造一个集外交话语构建、外交话语翻译、外交话语传播、外交政策分析、境外舆情监测、外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和高端智库建设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信息和数据平台。

       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交话语体系的分众化和融通性构建

       要充分考虑和详细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社会制度的迥异性以及地区国别差异性,创建个性化的、分众化、精细化的国家形象传播模式,应构建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相适应的话语分众化构建、话语分众化翻译、话语分众化传播机制。

       要重点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话语对接”和“话语融通”。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建构中,应强化跨文化意识,寻找中外话语的最佳共鸣点、最大公约数,融通中外,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加强国家修辞能力,优化和创新外交话语的故事化叙事,民族性、国际化表达。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多次达成了政治共识和战略认同。在国际性多边话语对接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现了与三大国际组织的战略对接。在区域性多边话语对接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现了与区域性组织的战略对接。另外,在双边话语对接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现了与众多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对接和融通,如沿线发达国家英国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意大利的“北方港口建设”和“投资意大利计划”,沿线周边国家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和“跨欧亚大通道”、蒙古国的“发展之路”、老挝的“陆联国”、柬埔寨的“四角”战略、越南的“两廊一圈”和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沿线战略支点国家波兰的“琥珀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和土耳其的“中间走廊”等。

       加强对“一带一路”外交话语体系的行为性和实践性构建

       要构建中国特色“言语行为”理论和“话语实践”理论。构建新型言语行为理论和话语实践理论,应突出“话语行为”研究,即重点考察话语是否付诸行动?话语与人类实际行动是否实现了良好互动和高度一致?这才是言语“行为”应有之义。要重点研究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行为性和公信度。中国外交话语讲求边说边做,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言出必行,是一种最高境界的言语行为。这大大提升了中国外交话语的认同度和感召力。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多次写入联合国重要决议文件和国家间双边协定中,一系列重大项目在五大洲落地开花,已取得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成果,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重大跨越。“一带一路”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发展和世界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成为中国迄今向世界提供的最重要、最成功的公共产品和实践平台。

       要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构建“一带一路”外交话语体系,就应将话语政策的研究和规划列入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将之提升到语言政策研究的最高层次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快建设我国“一带一路”多语种、多模态、多国别和多功能在线外交语料库和数据库,为外交话语体系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杨明星,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院长、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

相关智库前沿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