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02 20:35:51来源: 意大利侨网
近日,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蓝图已经绘就,梦想正扬帆远航。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引发众多海归广泛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气势磅礴,激发巨大动力,迈出坚实步伐。依托大湾区,海归正在开拓发展新空间,将自己的智慧才干融入其中,贡献新的力量。
把握机遇 正当其时
今年央视春晚,30名舞蹈演员身穿全柔性屏特制的“柔衣”亮相深圳分会场,这是央视春晚37年来首次采用全柔性显示屏参与节目演出,也是全球首款大面积使用柔性屏的舞蹈服装第一次公开亮相。舒展柔软的衣面上,显示出壮美山河、红旗飘飘的景象,令人大饱眼福。
这道“吸睛”十足的亮丽风景线,正是来自于深圳的一家高科技企业柔宇科技。CEO刘自鸿告诉本报记者,每名演员身上所穿“柔衣”由32片大小约8英寸的全柔性屏组成,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画面远程切换,并能够伴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换高清、炫彩的画面。令人惊喜的是,每套“柔衣”的屏幕总重量仅相当于半瓶普通装矿泉水。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的刘自鸿,2012年在深圳、香港和硅谷同步创立柔宇科技公司。两年后,他的团队研发出全球首个厚度仅0.01毫米的柔性显示屏。6年多的时间里,刘自鸿和他的团队已在国内外储备了千余项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产品销售到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深圳,像他一样的海归“创客”数不胜数。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没多久,《纲要》便在海归中“刷屏”了。刘自鸿注意到,《纲要》指出,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这让他的团队倍感振奋。
“《纲要》里专门提及了‘新型显示’,我们非常受鼓舞。”刘自鸿说,“全球目光聚焦在这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香港、澳门共同的重大机遇,也是海归人才的机遇。未来,大湾区里各个城市的优势会被进一步挖掘,这需要更多国际化人才的加入。这里给我们提供了无限可能,有能力、有国际视野的海归人才将拥有更大的空间来施展才华。”
在最新发布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测评结果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影响力位列四大湾区之首,创新影响力和形象影响力排名第二,整体影响力指数排名第三,高于东京湾区。
从广州到深圳,从鹏城再延伸至香港、澳门,一条科技创新走廊正在加速构建。
创新高地 筑梦热土
“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纲要》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激发起海归投身大湾区建设的雄心壮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创新的重视,能够帮助创业者打造出更多拥抱创新、实践创新、分享创新的企业。”文远知行CEO韩旭感慨地对本报记者说。
致力于智能驾驶的技术攻关、拥有一支年轻而富有激情的创业团队,韩旭形象地描述自己的公司是“从湾区走到了湾区”。2017年4月3日,文远知行在硅谷成立,8个月以后,他们从硅谷回到了广州,彼时,珠江之畔正上演着一幕幕“归来”的故事。去年11月,在羊城亮相的全国首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应用的便是研发自这里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开放的土壤孕育出创新的种子,一粒粒种子已生根发芽,展示出旺盛活力。
“我们是从旧金山湾区来到了粤港澳大湾区”,韩旭告诉记者,“就自动驾驶而言,国内技术已拥有了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水平。同时,我们也看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资本聚集在粤港澳大湾区。”
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理事、华为高级工程师仝小民对此也深有感触,就在几天前,他刚刚结束了《纲要》宣讲会在香港的行程回到内地,宣讲会现场的热烈气氛令他印象深刻。在他看来,作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创新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以创新升级引领“中国智造”。
“在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一百多公里长的连线上,分布着华为、腾讯、大疆等全球知名企业,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新锐‘独角兽’企业也正在茁壮成长。”仝小民告诉记者,“它们已经形成了‘全球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的发展格局,很多企业亟须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2001年从新加坡回到国内的仝小民,见证了深圳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他认为,留学归国人员能够在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面前拥有极好的发展机会。“粤港澳三地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融合创新的诉求和协同创新的潜力,能够实现全球高层次人才在大湾区的集聚,实现人才、资金、商品、服务、信息等多种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自由流动,使大湾区内的创新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实现大湾区城市群共同推进创新、共享创新成果。”仝小民说。
吹响号角 汇聚力量
建设人才高地,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人才发出了“邀请函”。
事实上,这里的人才引进号角早已吹响,频频发力,用实实在在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人留心。深圳市的“孔雀计划”、广州市的“美玉10条”、珠海市的“英才计划”……引才计划背后,是城市想要汇聚高素质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造力的坚定决心。以“珠三角”九市之一的肇庆为例,单从数据上看,肇庆的经济总量在广东省并不突出,但是,肇庆却在广东首设“院士专家俱乐部”和“省市共建人才驿站”,并在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设立了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意图通过引才来实现自我突破。
多方协作,才能释放强大势能。去年8月,来自香港、澳门与广东等地的7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及协会组织,在广州共同发起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产业创新联盟”。中科院院士、粤港澳大湾区生物产业创新联盟主席陈新滋指出,联盟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共赢为目标,将采用“政+企+学+研+临床+资本”的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市场资源有效对接和高效整合。不仅如此,欧美同学会创建的全国首个“海归小镇”项目也确定在广州启动,将构建为留学人员赋能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形成国际化人才社区。
一个数字或许可以间接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对海归的吸引力——根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最新数据,目前在广州创业或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已近8万人。而这仅仅是广州一城。
在韩旭的公司,70%的算法工程师毕业于世界知名学府。他们来自美国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等国际顶尖院校,国际化的团队视野和技术构成是韩旭引以为傲的资本。如今,这些名校毕业生做出了共同的选择,他们成了广州8万留学归国人员的一部分。
陈新滋谈到,粤港澳大湾区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多方整合,展示出各自特点能够汇集成巨大的动能,“这是一种协同效应。制度协同、产业协同、人才协同、科创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家汇集共同的能量来建设大湾区”。
从空中俯瞰,“珠三角”水网纵横密布,一道道路桥“大动脉”横跨珠江两岸。在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开通后,乘坐高铁从香港西九龙站到广州南站最快仅需47分钟、驱车从澳门到香港的时间也缩短了两个多小时,香港、珠海和澳门融为“一小时经济圈”。交通路网通达四方,粤港澳三地的人流、车流和物流联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
《纲要》提出,要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强化与周边地区在城市规划、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一体化衔接,构建“半小时交通圈”。韩旭希望,自动驾驶技术今后会成为大湾区内帮助人员流动的强劲助力,“从广州出门到香港开会,晚上再去澳门吃晚餐,这就是我们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在未来想要实现的。”韩旭说。(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