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学:观察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战略着眼点

时间:2024-07-29 19:37:20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三江源学”创立人、三江源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教授访谈录

特约记者 周旌

       编者按:7月25日,在青海玉树举办的三江源研究院顾问聘任仪式暨三江源学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专家,三江源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教授首次提出“三江源学”,这是三江源研究院成立以来首次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保护母亲河,守护三江源”首都专家玉树高质量发展调研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的重要成果。
 

       三江源研究院首创“三江源学”

       记者:三江源研究院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为什么要创建三江源研究院?
       连玉明:三江源研究院是以三江源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开放型、国际化科学研究平台和新型智库组织。按照青海省委的指示要求,三江源研究院要充分用好北京对口援青机制,加快探索建立首都支持三江源发展的专家库、资源库、项目库和数据库,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搭建更广泛平台、建立更有效机制、汇聚更多更优资源,努力将三江源研究院打造成为青海生态保护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对口援青的智力平台、自然教育的实践载体和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让三江源成为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三江源研究院坚持“高站位、谋长远、抓两头、促中间”的办院方针,牢记三江源生态保护“国之大者”,以打造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战略制高点,一头抓三江源学理论创新。创立“三江源学”,以“世界屋脊论、源头文明论、生态系统论、流域协同论、国家公园论”为核心,构建三江源学创新理论体系和国际话语体系;另一头抓三江源田野调查。以三江源乡村为切入点,聚焦三江源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文化遗存和社会治理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出版《三江源调查》系列丛书。以“保护母亲河、守护三江源”为主线,实施“三大计划”,推进“六大工程”,加快构建以三江源自然教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自然教育体系,向世界讲好三江源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
       为全面贯彻“保护母亲河、守护三江源”共建方案,充分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和平台优势,进一步深化北京对口援青工作,在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指导,北京市委统战部、青海省委统战部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支持下,经青海省委批准,由玉树州委、玉树州人民政府发起成立三江源研究院,2024年4月14日在玉树正式揭牌。
       记者:“三江源学”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为什么要创立“三江源学”?
       连玉明:在三江源研究院筹建之初,我提出构建“三江源学”的初步设想。2023年11月18日,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专家身份为青海省援青干部作了主题为《新时代援青的使命和责任》专题讲座,首次提出“三江源学”的主要观点。2024年7月25日,在玉树举办的“三江源研究院顾问聘任仪式暨三江源学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正式提出”三江源学”。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淡水供给地,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地区,是全球气候敏感区,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生态屏障。三江源作为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标志,是万山之宗、万水之源、万物之始、万脉之根、万园之首,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大者”,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三江源不仅具有国家代表性,而且具有世界影响力,正在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国际窗口。
 

       创立“三江源学”,为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为向世界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构建了一套国际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体系,为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提供了理论支撑。

       “五论”是三江源学的核心观点

       记者:在三江源学的理论框架中,您首先提出“世界屋脊论”,它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影响?
       连玉明: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最年轻的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却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中心,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地区,也是亚洲乃至北半球环境变化的调控器。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以及受其影响的东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等泛第三极地区,涵盖20多个国家的30多亿人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泛第三极环境变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
       科学家的研究显示,近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21世纪后,高原增温超过全球增温速率的2倍。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冻土热退化,加剧了潜在的生态风险。冻土层的融化将释放一种爆炸性物质加速全球气候变化,并可能对生物系统弹性、水文循环过程及全球碳平衡和寒区构筑物稳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气候变化将加速物种灭绝、改变物种分布范围、影响物种基因多样性以及物种相互关系。反过来,生物多样性丧失又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
       地球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限制全球变暖,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加极端和不可逆转的恶劣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全球变暖控制目标设定在1.5℃的根本原因。
       记者:您曾讲过,三江源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进而提出“源头文明论”,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连玉明:立足于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世界屋脊”大背景下,我们对三江源地区人类早期活动和文明发展进程会有更多新的发现。距今4.5万年前的丁都普巴遗址、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参雄尕朔遗址,“高原岩画走廊”、摩崖造像艺术、佛教寺院遗址及古村落,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高原史前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而形成江源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宝贵资源。
       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草原文明的历史视角出发,我们会不断追寻:三江源的源头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对推动“中国弧”的形成发挥出怎样的独特作用;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全球视野出发,我们又会不断追寻:在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发展进程中,为什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都曾经历过中断或衰落,而中华文明却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延续与三江源是否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继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从生态系统论的角度,您是如何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的深刻内涵的?
       连玉明:最大限度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必须全面准确系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最大”的深刻内涵。最大的价值,就是地质地貌价值、水资源价值、自然资源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统一体;最大的责任,就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生态全要素系统治理;最大的潜力,就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生态补偿、生态产品、生态服务为导向,把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把责任转化为行动力,把潜力转化为竞争力。价值、责任、潜力是构建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三要素,“三个最大”是生态系统论的核心。
 

       记者:为什么要提出“流域协同论”?
       连玉明:从历史流域学理论分析,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长江、黄河、澜沧江都拥有自身的流域体系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必须构建流域共同体,推进生态共同体建设。必须加强流域合作,促进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必须探索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的实践路径,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全流域视角谋划生态发展的融合与协同,共同推进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平衡。
       记者:您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如何评价?“国家公园论”对三江源国家公园有何指导意义?
       连玉明: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的一种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国家公园是保护强度、保护等级最高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保护起来,是一种原真性、完整性的生态全要素管理和大尺度保护。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颁布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率先设立三江源生态法庭,率先建立三江源公益诉讼巡回检察制度,率先构建国家公园生态公益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率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行政执法模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卓著成效。
       三江源学建议,三江源国家公园应发挥制度优势、彰显文化特色、推动全民参与,最大限度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探索国家公园共建共治共享的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新模式,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然景观与自然教育良性互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中打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新典范,以最大的生态价值、最大的生态责任、最大的生态潜力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壮美画卷。

       创建中国第一个“三江源自然教育国家重点实验室”

       记者:三江源研究院提出要创建中国第一个“三江源自然教育国家重点实验室”,请谈谈具体设想?
       连玉明:三江源自然教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以促进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聚焦首都资源,发挥平台优势,用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创新科普教育模式,探索自然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研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构建三江源自然教育国际化、社会化、市场化、精品化的大科普格局,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新方式和生态文明新实践。
 

       三江源自然教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以实施“三江源乐童艺术与自然成长计划”“三江源自然教育研学计划”“三江源国际交流计划”三大计划为重点,以建设“一馆一园一平台,一书一库一基金”六大工程为抓手,加快自然教育科普研究,开展生态体验科普实验。
       “三大计划”包括:一是实施“三江源乐童艺术与自然成长计划”,推进“小小美术家、小小歌唱家、小小舞蹈家、小小摄影家、小小科学家”五小计划;二是实施“三江源自然教育研学计划”,建立“三江源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国际学校研学联盟”,打造“三江源自然教育研学基地”;三是实施“三江源国际交流计划”,举办“三江源自然教育国际电影周”,实施“三江源牧民摄影师千人计划”,举办“三江源牧民摄影国际交流展”。
       “六大工程”包括:一馆是指建立“三江源自然教育体验馆”。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建设“三江源自然教育数字体验馆”;一园是指依托城市公园(植物园)共建“三江源自然乐园”;一平台是指建设“三江源自然教育全球共享平台”;一书是指编撰出版《三江之源》世界多语种自然教育科普读物,在此基础上,编纂出版《三江源国家公园百科全书》(10卷)。一库是指建设“三江源自然教育映像库”。一基金是指设立“三江源自然教育公益基金”。
       记者: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曾提交一份《关于加快制定<自然教育法>的提案》,您为什么如此关注自然教育?提案的具体建议有哪些?
       连玉明: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自然教育蓬勃发展,制度空间不断拓展。2022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鼓励在湿地开展自然体验活动,国家公园将着力发挥自然教育和自然游憩功能。2023年出台《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年)》,为自然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2021年发布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法律规范建设,有力推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法治保障,推动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定修订。”推动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亟待把自然教育纳入立法议题,加快研究制定《自然教育法》。
       我在提案中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我国自然教育立法相对滞后,亟待通过立法提升自然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制度性;二是研究制定自然教育法的条件逐步成熟,应加快推动自然教育在法制规范的轨道上高质量发展;三是把研究制定自然教育法纳入立法议题,按照“三步走”的步骤加快《自然教育法》立法进程。第一步,形成立法研究成果,争取把《自然教育法》纳入全国人大需要研究论证的立法议题;第二步,形成立法建议成果;第三步,形成立法成果。把《自然教育法》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并按照立法程序审议颁布。这份提案已经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立案,并受到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积极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