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省份现逆城镇化 专家提醒:警惕热投资,冷农民

时间:2018-07-06 10:55:23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部省份现“逆城镇化”态势

  专家提醒:警惕“热投资,冷农民”

  人才、技术、资本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生产要素。改革开放后,我国中部省份乡村生产要素较长时期内呈现单向流出的态势。近日,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农村生产要素加速回流,并呈现出城市流入农业农村的“逆城镇化”态势。

  目前,工商资本下乡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挥作用有空间。但相关专家提醒,要警惕工商资本下乡中“热投资,冷农民”倾向。

  “三化”村出现“逆城镇化”

  屯庄村,曾是河南省农业大县杞县一个典型“三化”村,青壮年外出闯荡,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近年来,屯庄村陆续开办了8家企业,不但近一半的青壮年陆续回村,还吸引了600多名外地打工者,村子旧貌换新颜。

  吴国庆,湖南省岳阳市人,是屯庄村文军食品厂的负责人。“2014年,我们企业带着设备、人员、技术、资金,从郑州到屯庄村投资建厂,现在已投资1500万元,来这建厂是因为当地劳动力富余,招工容易,用工成本也较低。”吴国庆说。

  企业来了,人气足了,屯庄村变得生机勃勃。村里泥泞的土路变身整洁的水泥路,路边装上了路灯。企业提供赞助,村里群众办起了文化娱乐活动。

  据国网杞县供电公司统计,在屯庄村工业园区,用电量排前三位的3家企业,2017年用电量合计为404.8万千瓦时,比2016年增加105万千瓦时。这3家企业一年新增的用电量相当于屯庄村3年的居民用电量。

  在屯庄村党支部书记段岗强看来,农村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为生产要素流入农村“铺好了通道”,让在家门口投资建厂成为现实。

  “绿领”成乡村振兴生力军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工商资本下乡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一个有别于城市白领、蓝领的乡村“绿领”群体崛起,包括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以及工商企业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他们有技术、有知识、有资金,致力于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自称与现代农业打交道的“绿领”。

  在今年河南小麦“一喷三防”中,从事无人机植保服务的“飞客”身影遍及中原麦区,现代农业服务尽显“科技范”,科技高效植保正成为新的“双创”风口。

  “90后”王超运是河南省宁陵县人,高中毕业后干过物流、做过销售,去年他花11万元购买了2台无人机,从事无人机植保。在他看来,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更加高效、便捷,是未来重要的创业方向。

  与王超运不同,河南省平舆县8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马海瑞搞起了“田园一体化”。

  马海瑞2011年返乡创业,流转114亩耕地搞蔬菜生产和林木苗种植,而后他看到田园一体化发展的商机,发展旅游观光,目前流转土地已达到1800多亩,集特色养殖、休闲采摘、餐饮、骑马游乐等为一体。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刘培峰告诉记者,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工商资本下乡的大趋势已经形成,这种逆城镇化更多体现了国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视。以河南为例,截至2017年,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人,带动就业累计接近600万人。

  警惕“热投资,冷农民”

  长期以来,资本要素单向地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资金短缺成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让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农村,确保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忠认为,政府不能单方面看到资本下乡增加了部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其实在资本下乡中,有的项目与农民形成竞争关系,可能形成资本排挤农民的现象,不一定能增加农民收入。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贺雪峰认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工商资本为了追求利润,容易在土地上进行非粮化甚至非农化的尝试,部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偏向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甚至是发展观光农业,搞房地产业。

  唐忠认为,工商资本下乡最愿意做的事情是买地,再转做非农使用,某种程度上“管住土地”就管住了工商资本;这就要求政府严格落实现有土地政策,做好土地规划,确保资本下乡不走偏,农民利益不受损。(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