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13:23:16来源: 意大利侨网
创新国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新闻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中央重点外宣媒体,中国新闻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总书记致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贺信精神,创新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目标展开积极探索。
一、学思践悟 全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在国际传播领域,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我国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等问题依然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提出“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等要求。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经验,指出了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任务与方向,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趋势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传播工作的大力推动和全面部署下,包括中国新闻社在内的宣传思想战线各单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责任直面差距、担当重任,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觉和战略自觉,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中国新闻社聚焦海外关注,运用融合形式,依托全球渠道,推出“问答二十大”系列短视频。该系列以联通中外为定位,以立足海外为特色,问题征集于海外,产品落地于海外,实现“问题从海外来,答案到海外去”的有效国际传播。图为“问答二十大”系列短视频产品。 中国新闻社供图
2022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的贺信中明确要求:“希望中新社以建社70周年为新的起点,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新闻社全体干部职工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领会,狠抓贯彻落实,以贺信精神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不断加强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全力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努力在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二、守正创新 积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我们要在加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上下大功夫,努力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想中寻找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站在习近平总书记深邃思想的历史高度,把握世界变局与民族复兴交汇的历史方位,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为基础,加快构建具有时代感召力、未来引领力、国际传播力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2023年8月9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2023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季研学营暨第一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实践大赛颁奖典礼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本次实践大赛颁奖典礼和研学营的报道在海外媒体及社交平台广受关注。图为舞蹈表演《书简》。 中国新闻社供图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关键。我们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基于这一逻辑,中国新闻社创办“东西问”栏目,通过引入全球智库思想资源,深入挖掘、生动呈现中国文化的根与魂。一方面,筑牢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学理根基,帮助海外读者更好理解“中国是谁”;另一方面,引导海外读者以这一认知为基础,作出“中国为什么会这样”、“中国未来会怎样”的理性判断。例如,在中国国家统一议题上,“东西问”借助“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视角,通过回答“强弱有时,中国为什么千年不离‘大一统’”的设问,从“大一统”一词首次见诸文献历史出发,展现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始终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共同信念,让海外读者清晰地认识到,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通过这样的叙事体系,向海外读者充分展现中国文化,引导他们从根源上理解中国立场、支持中国选择。
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寻找答案。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善于用外国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是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面对时空、语言、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差异,媒体必须不断“破壁”、“过桥”,尝试与西方受众连接、共振。通过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有助于让我们的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
中国新闻社抓住文明交流互鉴这一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方式,通过构造“传”、“受”双方文化交流场域,推动中外民众在一些议题上跨越文化沟壑展开讨论,在一些价值判断上达成共识,引导国外民众客观看待中国。“东西问”开栏文章就深入报道了“中国领导人为什么在元旦而不是春节发表新年贺词”,文章详细讲述了新中国诞生之初就确立公历纪年来实现与世界接轨,中国领导人也始终在公历新年发表贺词与世界交流。这样的报道,不仅可以在“陈情”与“说理”的交融中解疑释惑,话语体系本身就可以让海外受众感受到开放包容的中国。
三、聚焦重点 对外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帮助海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以对外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为出发点,中国新闻社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一套“寻找问号、解答问号”的故事讲述模式。基于海外信息需求定制内容,通过拆解一个个“问号”,帮助海外读者更好地了解我们党的领袖、党的历史、党的工作。
增强针对性,创新叙事方式,向世界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魅力和思想伟力。对外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让世界理解认同中国共产党、理解认同中国、理解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为了向世界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魅力和思想伟力,中国新闻社创办“近观中国”专栏。相关稿件结合重大新闻事件和舆论热点,一方面,通过阐释解读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讲透中国理念主张,讲清中国行为逻辑,帮助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另一方面,把总书记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作出的一系列睿智思考、提出的许多独特创见,向海外民众宣介,为各国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解决全球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增强系统性,补齐认知短板,修正海外对中国共产党的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新闻社将对外新闻报道与党史宣传讲解相结合,推出重磅栏目“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其中,“为什么中共党员要定期交党费”、“入党为什么要两名‘介绍人’”等问答,让海外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组织方式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中南海正门,影壁上为什么刻的是这五个大字”、“入党誓词几经修改,这两个字为何始终不变”等问答则让海外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以问为题、史论结合、今昔对接的框架下,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具象的、细致的“为什么”和对这些“为什么”的回答,在为读者解疑释惑的同时,也润物细无声地修正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偏差。
增强互动性,适应媒体融合新趋势,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下,“我说你听”的单方向内容输出已经不能满足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需求。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中国新闻社聚焦海外关注,运用融合形式,依托全球渠道,推出“问答二十大”系列短视频。相关报道摒弃自说自话风格,注重互动参与。我们向20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发起了“问题众筹”,“中共各级‘一把手’为什么叫书记”、“中共党代会闭幕时为何要奏《国际歌》”、“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名单的排序方法为什么不一样”、“中国共产党还会发展外籍党员吗”等问题让报道从一开始就具备外部视角,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四、广交朋友 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
面对国际传播新的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这既需要我们认真修炼内功,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又需要我们广交朋友、重视发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海外中资企业、国际友人等的作用,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目前,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6000多万华侨华人,华侨华人聚居区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各个国家。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到处都活跃着侨胞的身影。伟大抗疫斗争中,海外侨胞倾力驰援。为推进祖国统一,广大侨胞积极奔走。立足国际传播最前沿,海外华侨华人正加快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可以发挥其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传播优势,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新闻社成立之初,就以关心祖(籍)国发展的华侨华人为对象,向当时近百家海外华文报纸提供报道内容,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封锁,让海外了解到一个真实的社会主义新中国。71年来,中国新闻社因侨而生、因侨而兴,通过大量新闻报道满足侨胞了解中国发展变化的迫切需求,密切他们与故土家乡的情感联系。
新征程上,中国新闻社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引,努力“以侨为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突出“侨”的特色,做好“侨”的文章,用富有亲和力的报道,书写“侨”的故事,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反映“侨”的问题,解决“侨”的困难,集聚华文媒体力量支持侨胞维护自身权益,发出“侨”的呼声。另一方面,通过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打造全球华文资讯传播共同体,拓展多渠道、多语种对外传播阵地,探索多元化国际合作传播新模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勇前行的根本指引。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新闻社将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和“政治家办报”的要求,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努力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来源:《求是》2023/19 作者: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