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面对面】专访张伯礼:还会出现疫情高峰吗?新冠后遗症如何治疗?

时间:2023-03-03 08:14:41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 题:专访张伯礼:还会出现疫情高峰吗?新冠后遗症如何治疗?

  中新社记者 薄雯雯

  当前,新冠疫情走势、二次感染、新冠后遗症等仍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中新社“两会·面对面”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解答疫情相关热点问题,并分享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的看法。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还会出现新冠疫情高峰吗?

  张伯礼:感染之后抗体保护期一般在3个月到6个月之间,免疫力好的人,可以保护6个月以上;免疫力差的人,可能3个月以后保护率就下降了。在3到6个月之内,我们是相对安全的。中国刚刚经历一次疫情高峰,会不会有下一波疫情发生,下一波是什么时候出现,现在很难准确预估,关键还是密切监视病毒毒株变异情况及传染性的变化,认真做好这方面的监测,但即使有病毒变异发生,大概率也不会发生大规模传染的情况。同时,也提醒高龄有基础病的人认真做好强化免疫接种,脆弱人群继续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中新社记者:如何预防二次感染?

  张伯礼: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主要与人体免疫水平、病毒株变异以及后期个人防护有关。相较于早期变异株,奥密克戎家族的毒株可以引发更多的突破性感染和重复感染,能够逃逸感染过新冠病毒后康复人群体内的抗体。虽然尚未有大样本人群证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持续免疫的具体时间,但在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已在发挥作用。当前临床观察,感染后3到6个月内发生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病毒发生变异和重组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预防感染或二次感染最好的办法仍是落实好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勤通风、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休息等,最好的预防是调节好自己身体的状态,保持较好的免疫抗病能力。感染转阴后仍有持续症状者也可适当服用中药来改善症状,促进尽早康复,调节免疫力,降低再次感染风险。

  中新社记者:新冠后遗症具有哪些临床表现?应如何治疗?

  张伯礼:感染新冠病毒转阴后患者,仍然存在短期和长期的症状,成为需要重视的公共健康问题。我们团队近期联合全国多家医疗机构对新冠病毒感染后康复(转阴)患者展开线上调查,共收集全国21012例患者的信息,结果显示17.46%的新冠患者康复(转阴)一个月后(5至8周)仍具有一系列症状,排名较前的康复一个月后持续症状依次为:咳嗽、乏力疲倦、善忘、睡眠不实易醒、入睡困难、气短等。因此新冠感染转阴后,仍可能有三个月内的短期症状,三个月后的长期症状。这些症状随着时间延长和有效干预,逐渐减轻、消失,有长期症状的是极少数的。

  中医药在新冠康复阶段也得到广泛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2021年1月指导石家庄中医药疫情防控期间提出了早期康复、综合康复、自我康复的原则,并研制了新冠康复用药清金益气颗粒作为院制剂推广使用。在2022年天津暴发疫情后,首次提出将新冠后症状分为短期和长期,把研究和干预的重点放在3个月以内,将能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新冠后遗症的发生。我参与制定的《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转阴后常见症专家共识》在今年1月发布,其中提出的相关治疗建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中新社记者:目前在部分公共场所仍需要佩戴口罩,您认为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真正回归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

  张伯礼: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包括: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性的下降,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经呈现了这种状态;社会人群的免疫水平,形成有效的屏障,能够防止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具有有效的药物,中国的中药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同时也有新的治疗药物已经面世;同时中国疫情防控的应急指挥系统、基层疫情处置能力和机制也日趋通畅完善。总体来说,三年的抗击疫情,中国在这些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已经逐步具备了恢复正常生活的条件。

  中新社记者:随着时代发展,中医药发生了哪些变化?仍面临哪些问题?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您及团队做了哪些努力?

  张伯礼:中医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哲学思想、理论基础相对稳定,这些理念虽然古老,但不落后,有些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如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而具体看病的技能方药几乎每个时代都在变化,这些不断变化的证候方药就是推动中医前进的内生动力。以冠心病为例,其“本虚标实”的核心病机不变,但其病机中的“本”和“标”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区的差异而不断变化,证变治亦变,方药也变,学术一直在进步中。

  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使中医药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医药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传承精华,推动守正创新。中医药的临床证据和药材质量,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两个瓶颈。我们团队致力于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在中医诊疗客观化、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创新中药研制、中药大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我们开展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循证医学的研究,围绕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提供中医药临床优势的高质量证据,旨在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此外,提升和保证中药材的品质与功效,让老百姓用上放心的药,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中新社记者:您对于学习中医的年轻人有何寄语?

  张伯礼:我希望他们增强文化自信,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确有疗效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经验,殊为宝贵,值得传承创新发展。

  从具体学习方面,希望注重在临床实践中自觉建立起中医思维。按照西医的思维使用中医中药,将永远体会不到中医的真谛。比如,西医不会考虑呼吸系统疾病与大便通畅与否有什么关系,但中医则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也就是说,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二者在发病过程中互相影响、紧密相关。例如,我们在救治新冠感染重症患者中,某些上了呼吸机但氧合水平上不去的患者,往往大便不通,中医会采用通腑以泻肺的方法,大便一通,腑气一降,肺的宣肃功能正常,氧合水平明显提高,呼吸系统的症状也明显得到缓解。这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一个案例。因此,学好中医提高疗效,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中医思维去认识疾病、处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