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26 15:16:16来源: 意大利侨网
浙江松阳的实践正是中国众多乡村探路振兴的缩影。这片乡土的探索为什么能引发海外的关注与共鸣?新尝试又将为乡村带来怎样的故事和未来?
——编 者
近日,应德国伊达斯建筑论坛(Aedes)的邀请,“乡村变迁:松阳故事”建筑文化展在柏林开幕。在当代建筑界,伊达斯代表严肃的学术性、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同样敏锐的嗅觉:扎哈、妹岛和世、王澍……这些著名设计师都曾在年轻时代被伊达斯邀请举办个展。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伊达斯或许还很陌生,但对伊达斯来说,中国却早已是老朋友了。以去年中德建交45周年为例,伊达斯举办了3场表现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论坛。
此次,“松阳故事”展览接续此前伊达斯的中国缘,并开启一个新篇章。展览集中展示了浙江省松阳县和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徐甜甜合作4年多来,以建筑文化牵引乡村发展的9个实践案例:红糖工坊、农耕展览馆、石门圩廊桥等。“德国和中国在农村问题上存在共性。松阳用文化引领乡村发展,把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吸引回来,这对中国其他地区、对其他国家都是很好的借鉴。”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陈平表示。
展览开幕当天,欧盟官员、建筑师、学者、学生等参观者络绎不绝。山水中国及隐在其间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引发共鸣。
平田农耕馆融入老村庄。DnA建筑师事务所供图
“农村发展关乎人类未来,松阳实践对世界有借鉴意义”
2017年12月,松阳。即便在阴冷的冬季,松阳老街也是一派热气腾腾的生活景象:剪头发、煮面、打铁,每走一步,老街就换上一帧日常画面。过去10多年中,克里斯汀·费哈斯多次往返中德,但置身中国乡村还是第一次。
克里斯汀·费哈斯,伊达斯国际建筑论坛创建者、馆长。她的头衔中还有十字勋章获得者、普利兹克建筑学奖评委、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筑场馆评委。建筑家彼得·库克形容她有一个“好鼻子”,总是能够发现未来的建筑大家、提出探索性课题。这一次,75岁的克里斯汀从柏林经芬兰转机抵达上海,再坐7小时的汽车来到松阳,正是因为“嗅”到青年建筑师徐甜甜在这里持续进行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所依托的乡村振兴实践。
“农村的发展关乎人类未来,松阳以文化建筑为切入点进行建设,松阳实践不仅对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都有借鉴意义。能够‘寻找’到松阳故事,我们由衷地高兴和骄傲。”伊达斯建筑论坛总监、此次展览主要发起者汉斯—尤尔根·科莫瑞尔说。
“松阳实践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实实在在地发生了。38年来,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探讨乡村问题,中国则是踏实地行动。欧洲有些乡建热衷‘大动作’,松阳不是这样。松阳就是一个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能找准地点和时机,彼此适配。据我所知,这一点在国际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克里斯汀说。“中国实践正在成为国际乡村发展充沛的经验来源。”汉斯补充道。
“利用当代建筑激发村民的文化认同,从而让乡村建立新自信”
2018年春节前夕,松阳王村的玉林街挤满村民。这一天,新落成的王景纪念馆正式开放。王景,翰林学士,曾编纂《永乐大典》。有300年历史的王家祠堂供奉着5位先人,王景位居其中。王景纪念馆就在祠堂正对面,仅五步之遥。村民们一踏进纪念馆,就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放慢脚步。17根纪念柱以石雕画辅以简要文字,讲述王景生平。镂空书墙和开放式天顶透进自然光线,烘托出馆内庄严感。
“最初和村民沟通时,很多人表示想要像上海、北京里那样的摩登建筑。我们试着说服村民,建筑不是形式或地标、个人签名,一个人再有才华,也比不过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文明智慧。建筑要做历史文化的承载者、讲解者,连接过去和未来。”徐甜甜说。今年大年初一,王家后人主动聚集在王景纪念馆朗读族规家训,一位在城里行医的后人领读,另一位做老师的讲解。“王景纪念馆凝聚了人心。现在村里其他姓氏后人受影响,正齐心合力集资修宗祠、修族谱。”松阳县望松街道人武部部长邱土基介绍。
利用建筑凝聚人心、建立文化自信,这也是松阳考察带给几位德方策展人共同的印象。“当地人对新建筑及其带来的变化非常骄傲,传统技艺被激活并且得到提升。”中国当代建筑研究专家爱德华·克格尔说。“建筑师和当地政府都非常有使命感,双方都很清楚可以利用当代建筑激发村民的文化认同,从而让乡村建立新自信——这是让人们留在农村,甚至吸引离开的人返乡的首要因素。同时,这些建筑推动了微观经济发展。”汉斯为此次展览,两次深入松阳。
美丽松阳
比如,兴村自古就有手工制糖传统,于是有了红糖工坊,品牌效应提升,村民收入翻番,农闲时工坊就是传统木偶剧场,老少一堂;石仓村是客家村,阙姓老师收藏8000余份客家契约文书,于是有了契约博物馆,带动访客流量;平田村村口老屋被改造成农耕馆和艺术家工坊,前者成为农产品展示台,增加村民收入,后者吸引叶科、刘玉立等年轻人返乡,来访者众多;平田村所在四都乡素以萝卜美味闻名,同是返乡创业的80后叶大宝已开始学习用自然农法种萝卜,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加入到她的团队中,“我就想找一个喜欢种田的人,一辈子在山上生活,再把整个平田村种满桃花。”有了这样的年轻人,未来还会有乡“愁”吗?
“我们以最小介入争取最大效果。根据每个村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开展项目建造,因地制宜,激活民俗文化活动,推进基于高效生态农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当这些建设带来经济发展,村民们就对家乡有了新的价值判断,这种文化自信增强了幸福感和自豪感。”松阳县委书记王峻说。
“我们想要讲好这个故事,而且是在全世界讲述”
为什么将展览命名为“松阳故事”?“一定要讲故事。有了个人化讲述和感受才动人,而且故事总是未完待续。我们想要讲好这个故事,而且是在全世界讲述。”克里斯汀说。第一站柏林之后,“松阳故事”将陆续在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巴塞尔瑞士建筑博物馆、维也纳奥地利建筑中心等地续展,国际著名建筑师、学者也将到松阳参加国际论坛。“从事论坛工作38年,我从未见过如此令人激动、如此面向未来的实践。我相信会有更多专业机构主动要求续展——那将是‘松阳征途’正式开启的时刻。”克里斯汀语气笃定,让人感受到她的热忱。
与此同时,松阳人继续在山水间耕耘。比如,大东坝镇蔡宅村豆腐工坊、山头村白老酒工坊正在兴建。两个村的村民和村干部,正经历此前几个村曾经的路:对外来新事物从怀疑到接纳、对自己这片土地的重新认识、对乡村文化身份的自豪。
在经济学家刘守英看来,“松阳征途”正在路上。“松阳是以乡土历史文化为基础,通过建筑师等介入,在保持村落肌理基础上活化乡村,同时和乡村特色产业互动。这条路如果能走通,那就闯出一条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子。能否持续,取决于几点:这些试点村能否带动其他村一起发展、通过村落激活的传统产业能否真正复兴、作为主导产业的茶产业和旅游业与村落之间能否良性互动——如果这些都能做到,松阳就走通了一条以乡村和农业优先发展带动区域现代化的新路。”
在中国广袤土地上,像松阳一样脚踩大地,摸索着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实践之路者还有很多——那都是未完待续的中国故事,都是充满挑战的征途。(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