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毒品泛滥形势下,中国禁毒工作何以实现“三降”?

时间:2022-06-27 09:41:16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 郭超凯)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当前国际毒品形势处于高危风险期,合成毒品滥用仍呈蔓延之势,复吸、交叉滥用等现象突出,毒品问题在一些国家已成“难治之症”。

  在全球毒品泛滥的同时,近年来中国毒品治理成效显著。过去5年,中国禁毒工作交出了一份“三降”的亮眼成绩单——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下降、新发现吸毒人员数量下降、现有吸毒人员数量下降。

  中国国家禁毒办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梁云表示,中国毒品案件已由2017年的14万起下降至2021年的5.4万起,连续5年年均降幅达20%以上,在全球亦属罕见。

  在国际毒品高危态势下,中国禁毒工作何以实现“三降”?外界或可从中国禁毒部门的三大部署得出答案。

  其一,遏制境外毒品内流渗透。

  公安部近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披露,国内缴毒总量持续下降,但毗邻西南边境的“金三角”地区仍是中国最主要的毒源地,南美地区可卡因向中国走私中转依然较多,北美地区大麻向中国输入大幅增加。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缴获海洛因、冰毒、氯胺酮等3类主流毒品17.3吨,其中来源境外的毒品高达15.3吨,而国内囤积或制造只有2吨。换言之,若能有效遏制境外毒品内流渗透,就能取得打赢禁毒战争的主动权。

  针对境外毒品内流,中国禁毒部门持续开展“两打两控”“净边”等专项行动,大力实施“清源断流”战略。今年上半年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在边境地区缴获各类毒品4.26吨、制毒物品486.6吨,境外毒品从边境地区渗透内流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中国警方还深化与周边国家和重点国家的禁毒情报交流和执法合作,组织开展联合扫毒行动,联手打击跨国毒品违法犯罪。

  自2011年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指挥部在云南西双版纳正式揭牌以来,四国执法部门已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联合开展118次巡逻执法。该机制运行10余年来,流域内治安和禁毒形势得到明显好转,毒品犯罪实现了“从猖獗到偶发、从偶发到长时间不发”的转变,“金三角”地区毒品外流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其二,打击防范新型毒品研发制造。

  零食含大麻成分、“邮票”竟可致幻、特效“减肥药”是精神药品……近年来随着公安机关打击力度加大,一些不法分子为逃避追查,将新型毒品伪装成减肥药、跳跳糖、电子烟等物品,让人难以辨别、丧失警惕性。

  相比冰毒、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新型毒品犯罪伪装性强,交易价格较低,对青少年诱惑大,呈现吸食人群年轻化、在特定场所聚集等特点。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厅长元明透露,近年来检察机关起诉的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在毒品案件总量中的占比已由2019年的53%上升至2021年的57%。

  为着力超前防范新型毒品,中国禁毒部门部署开展了打击芬太尼类物质等新型毒品犯罪专项行动,严密防范新型毒品研发制造,确保国内没有形成新型毒品滥用规模;同时还新增列管58种新型毒品。截至目前,中国已列管449种麻醉品、精神物质,是世界上列管毒品最多、管制最严的国家,有效遏制新型毒品蔓延之势。

  其三,严打“互联网+物流”贩毒。

  随着互联网、物流寄递等新业态的迅猛发展,不法分子越来越多地利用海陆空邮渠道走私贩运毒品,渠道愈发立体化、复杂化。从早期将整包毒品藏匿于茶叶、咖啡豆等包装内,到如今将胶囊状或片状毒品藏匿于寄送物品的夹层中,犯罪分子的藏毒手法越发隐蔽。

  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互联网+物流”更是成为走私贩毒活动的主要方式。四川省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王小兰表示,当前毒品犯罪“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模式正在逐渐减少,异地转账、物流寄递等不见面交付的交易模式明显增加。

  为了截断这一贩毒路径,公安机关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家邮政局等部门持续开展网络涉毒违法犯罪治理整顿,建立了长效的管控机制。2021年警方破获网络贩毒案件0.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0.8万名、缴毒0.5吨。

  除此以外,中国还深化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加强禁毒科技攻关。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毒品治理成效明显,极大减轻了毒品危害。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下,当前全球毒品产量居高不下,中国禁毒斗争仍受境外毒品渗透、网络涉毒活动活跃等挑战,禁毒工作仍需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