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7 09:44:56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4月26日电 题: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为何走进这所“红色高校”?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5日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几乎每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都会向青年朋友致以节日的祝贺和问候,并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青年的殷殷嘱托,既有情真意切的信笺对话,也有走进高校的实地调研。
正如习近平自己所言,“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到年轻人中间和青年学生相处,到学校看看”。中共十八大以来,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里,都曾在五四青年节前夕留下习近平考察的足迹。他走进校园和大学生朋友面对面,关心他们的生活、与他们谈人生话理想,对他们寄予厚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观察家看来,习近平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与青年学生交流,既有对青年一以贯之的关注,也有这所“红色高校”的特殊之处,此行意味深长。透过这次考察,外界或可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维度,理解中国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习近平此行考察的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外界也将这所高等学府称为“第二党校”,这不仅因为其校训“实事求是”与中央党校一致,更是因为其深蕴于传统的红色基因。
在考察中,习近平尤其注重“红色”这一底色。他回顾中国人民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不凡历程,称赞这所大学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在参观校史展时,习近平特别强调,“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赓续红色血脉”。
“大学传道是传什么道,其实正是在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中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传承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新路。
在外界看来,如果“传道”是对中国高校的宏观要求,“授业”则事关到“怎样培养人”的具体问题。在考察中,习近平多次提及教师队伍的建设,他既与中国人口学开拓者与奠基者邬沧萍、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等老教授、老专家亲切交谈,也同中青年教师代表座谈,希望他们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其实,习近平在8年前考察北京大学时,就曾引用教育家梅贻琦说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行,习近平再次提及“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强调教师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
“专业知识和做人品德的统一,是教师授业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最根本的要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希贤认为,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在言传身教中将专业和品德结合是自身的重要责任。
相比于“传道”与“授业”,在外界看来,习近平对于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察更立足一所高校,传递出中国高等教育应如何更好“解惑”的思考。而所谓的“惑”,既有回答时代之问的宏大命题,也有解答学生成长过程中“少年维特的烦恼”。
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对此,习近平指出,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
而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具体困惑,习近平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广大教师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如其所言,无论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最终将回归对人的培养。长期以来,习近平始终关心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
“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曾借用李大钊的话勉励全国青年人。
3年前,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时以“接力跑”来比喻民族复兴的进程,提出对青年人的期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如今,在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在这所“红色高校”再次以奔跑为喻,写下对全国青年的期许——“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