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4 10:23:33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香港3月3日电 题:专访香港前线医护:艰难时刻紧守岗位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3月初的香港,历经几波寒潮后回暖,春天已迟缓地来了。屯门医院急症室外那一排蓝色帐篷,天寒时曾为候诊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人遮风挡雨,如今已空了大半,病床早已被移至室内。几位确诊长者隔着玻璃窗望出来,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不时穿梭其间,确认他们的身体状况。
香港屯门医院深切治疗部医生邓子霞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梁源 摄
在急症室外的空地,屯门医院深切治疗部医生邓子霞从百忙之中抽出15分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她戴着防护帽和口罩,帽子边缘头发已被汗水浸湿。若要进入隔离病房照顾病人,她则还要戴上面罩、穿上防护衣。
第五波疫情下,须留医深切治疗部的新冠肺炎病人激增,“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邓子霞坦言,这种压力来自两方面,资源不足及人手短缺。按理想状态下,在深切治疗部,护士与病人最理想的比例应维持在1:1,但这一比例现下难以维持,“很多医护人员因为感染或检疫无法返工,人手紧张的情况下,面对突如其来这么多病人,我们很吃力”。
留医深切治疗部的新冠肺炎病人通常已出现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是多重器官衰竭,需要插喉及使用呼吸机,“每一位病人处理时间都在数天,有时愈后(效果)也未必想像中好。”在病床、医疗器械等皆有限的现实下,“坦白说,很难将每一位病人都处理得好好。虽然知道一些病人需要支援,但也没有多余的病床,真的很可惜。”邓子霞为此感到遗憾。
这些病人里,她记得有一位伯伯,转入深切治疗部时多重器官衰竭,肾功能转差,“我们已预期就算用尽所有方法也未必可以改善他的病情,也预料到他会离世。”这位伯伯的妻子也感染,正接受隔离治疗。即便他走至生命尽头,两人也未能再相见,终成一生遗憾。再谈起,邓子霞仍嘘唏不已。
邓子霞的丈夫同样是一名前线医护,在急症室工作,“他每天面对(数目)庞大的病人,不仅是新冠病人,还有多重创伤患者,如交通事故伤者或因其他急性病症求诊的病人。”两人坚守在各自的防线内,倾尽全力照顾病人,偶有闲时也会互相鼓励和打气。为避免感染家中患有长期病患的年迈父母,夫妻俩已许久没有回家,“我们最担心的不是自己感染,而是传染给家人”。
连日来,香港公立医院急症室首次求诊人次都维持在4000左右,人手不足问题在这里同样存在。屯门医院急症室部门运作经理、护士陈子中告诉记者,仅屯门医院急症室,已有两成职员确诊,这一数字还在攀升。为维持急症室服务,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加班已成家常便饭,“甚至会不记得放工”。
香港屯门医院急症室部门运作经理、护士陈子中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摄
“全港医护都处在非常艰难的时刻。”陈子中在急症室工作了28年,从未见过如此艰难之时。急症室运作之难在于,每日确诊病人数以万计,导致同一时间很多病人需要急救。当病人情况稳定后,如何调配早已饱和的隔离病床,又是另一大难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还是紧守岗位,因为救死扶伤是我们急症医护的职责。”只是当大批病人滞留急症室,以轻重缓急决定医治顺序,而难以充分照顾到每一位病人,在陈子中看来,这令医护无可避免承受着一份迫于无奈的失落。
社会对于医护的支援持续不断,有机构捐赠物资、发起鼓掌行动,社交媒体上大批网民自发留言力挺,这些心意已然传达,陈子中感谢内地及全港市民的支持。
最触动他的是一首为致敬医护改编的新《狮子山下》,这首经典老歌曾激励了几代港人。当中有句歌词,“谁不深爱香港”,陈子中说起时,已红了眼,熟悉旋律犹在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