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一流国际人才 苏州工业园构建创新生态圈

时间:2018-03-06 09:19:11来源: 人民日报

2月26日,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总裁布鲁斯·斯蒂尔曼博士在江苏苏州被授予“苏州市科技合作贡献奖”。作为率先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园区,苏州工业园区这些年开放创新成果丰硕。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说,苏州工业园区立区之始,便以创新为驱动,以冷泉港为代表的研发和学术机构的入驻,帮助园区构建更为丰富的创新圈,也体现了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示范的成果。布鲁斯·斯蒂尔曼说,下一步冷泉港与园区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共同推动苏州、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创新。

除冷泉港亚洲外,园区还集聚了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微软苏州研发中心、西门子苏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园区国际化程度日渐提升,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12名诺奖得主到苏州演讲

冷泉港实验室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与分子生物学的摇篮”,2007年,冷泉港实验室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了共建会务中心的协议。

2010年4月,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在园区正式启用。2015年2月,冷泉港实验室又进一步扩大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合作,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了冷泉港实验室DNA学习中心。作为冷泉港实验室DNA学习中心在亚洲地区最大的合作项目,学习中心已经在苏州地区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少年生命科学教育基地。

经过8年多的运营,冷泉港亚洲已被公认为亚太地区学术质量最高、涵盖领域最广、年会务量最大的生命科学交流平台。冷泉港亚洲负责人季茂业介绍,自2010年4月冷泉港亚洲正式启动以来,共举办100余场高端学术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均是活跃在国际科学最前沿的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包括12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7名是在苏州冷泉港会场公开发表获奖研究后才荣获这一最高荣誉的。另外,冷泉港亚洲还将300多位各国科学院院士,活跃在世界前100名的精英大学1500名教授,6500名最具前途的青年科学家邀请到苏州。

众多顶级人才入驻园区

对于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张佩琢来说,冷泉港亚洲会议的最大特色,就是会议上发表的演讲报告涵盖了大量未发表的最新科研进展。“在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癌症研究、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取得杰出建树的学者或从事研究的教授、学生纷纷慕名而来,连欧美国家的生命科学专家都知道中国苏州的冷泉港会议很火。”张佩琢说,冷泉港亚洲也为苏州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撑,不少科技创新企业正是看好冷泉港的会议环境才选择扎根园区。

众多顶级人才因冷泉港亚洲入驻园区,极大促进了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左右,2017年产值已达615亿元,被誉为国内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布局最完善、成长速度最快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之一。

看中园区的环境优势和发展潜力,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的研发机构、科研院校纷纷抛出橄榄枝。2016年12月,英国牛津大学在园区设立先进研究中心,这是牛津大学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2017年1月,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落户园区,瞄准生命科学、精准治疗以及大健康领域的相关项目……2017年7月初的“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暨第六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洽会”上,江苏省10家重点大院大所中,有3家在园区有项目。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在徐惠民看来,虽然科研机构短期内很难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但其带来的长远社会效益更为重要。2016年10月,苏州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华中科技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研究院院长李鹏程介绍,研究院建成之后,相关领域的人才不断往园区集聚。与此同时,园区不断深化校地合作,鼓励企业老总、技术总监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或大学教授进入公司兼任科技副总,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成果迅速“发酵”,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在园区,一个充满生机的创新生态圈逐渐成型。2017年以来,围绕强化这个“闭环”,园区动作频频且力度空前。3月,园区出台“人才安居工程”等配套政策,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落户最高给予500万元购房补贴。

引来了人才,留住了人才,科技创新就有了源头活水。数据显示,园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是苏州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占全市一半,各类指标在江苏省各类开发区高新区中排名第一。

苏州工业园区还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路,围绕打造中国开发区升级版、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提升国际化开放合作水平三大发展目标,在双向开放合作、产业优化升级等五大领域,制定出台了68项改革清单,2016年、2017年分别实施了55项、75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累计形成改革成果79项,其中有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10项在省内推广。2017年,园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新兴产业,预计分别实现产值600亿元、500亿元、500亿元,平均增幅超30%,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在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一。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06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