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王国平:全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世遗为何是TA?

时间:2021-11-29 10:35:25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杭州11月28日电 题:全中国唯一湖泊类世遗为何是TA?

  ——专访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

  作者 柴燕菲 王逸飞 张煜欢

  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首个以文化景观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近20年,曾传出诸多浪漫传说的西湖,被许多人称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成为对外展示世遗保护“中国式浪漫”的重要窗口。

  曾主政杭州十年,并作为杭州市西湖申遗小组组长的王国平,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介绍西湖申遗故事,讲述西湖何以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杭州西湖景区“世界遗产”石碑。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56项世界遗产中,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唯一湖泊类遗产。也是《名录》中少数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为什么是西湖?

  王国平:西湖文化景观作为全球少数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个性鲜明。它填补了世界遗产中以突出“文化名湖”为主要价值特征的湖泊遗产空白,是对世界遗产类型的重要补充,对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有积极影响。

  西湖是自然湖,更是人文湖,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历史的原真性、独特性和唯一性。通俗讲,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湖泊比,西湖的人文景观最多;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湖泊比,西湖的自然景观最美。它的基本元素和符号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

  从本质看,西湖以山水等物质世界为依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杭州地域文化为特色,是不断演进的活文化形态。

  自唐代以来,西湖便成为中华民族山水审美的核心意象,承载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艺术情趣。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前,有史料可考的关于西湖的文学作品达2000多万字。西湖还有光彩照人的名人文化,它是沈括、毕昇等名人大家的故乡,保留有胡雪岩、潘天寿等的旧居,有岳飞、于谦墓,康熙等中国古代帝王也留下许多珍贵遗存;西湖的建筑造型、线条、色彩与山水既对比又呼应,配以文人雅士赋予的内涵美,成为展示东方传统文化的博物馆。杭州的茶文化、饮食文化等也与西湖息息相关。

  从对外影响看,西湖对其他国家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9世纪,西湖美景就通过白居易的作品传播至日本,对其文学创作和绘画艺术产生影响。14世纪中叶,西湖景观对日本造园艺术也产生了持续影响,并成为日本山水画的重要题材。越南河内还剑湖至今仍称“西湖”,许多亭台楼阁与杭州西湖十分相似。


2021年3月,杭州西湖边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中新社记者:西方也有诸多以文化魅力著称的文化遗产,如诞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的意大利维罗纳城。西湖在中西比较中有哪些共性和特性?

  王国平:杭州曾诞生“梁祝”千古绝唱,演绎了“许仙和白蛇”美妙传奇,留下苏小小情魂伴烟柳的痕迹……尽管这些故事只是传说,但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反映了人们对杭州景观价值的认同。

  从保护传承的共性看,西湖与西方一些遗产都有着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都注重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重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维护好自身悠久历史、美丽传说等,这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同时也都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坚持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与很多文化遗产相比,我们在坚持以民为本基础上下了更大力气对西湖进行综合保护。如为保护西湖极其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杭州按《威尼斯宪章》所倡导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识别性原则,保护修缮180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收集西湖的“生命信息”,杭州成立西湖学研究院和西湖学研究会,在世界范围内征集西湖文献,形成3100万字的《西湖全书》,为阐述西湖文化景观的人类价值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6月,杭州西湖边,雷峰塔下荷花次第开放。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中新社记者:杭州从1999年启动西湖申遗到2011年申遗成功,走过了12年时间。您认为西湖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推进,有何参考价值?

  王国平:西湖是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实践的重要一员。在此背景下,杭州2001年起就开始实施西湖综保工程,从目前看也形成了一些经验。

  首先是坚持“六个不”承诺。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作出“六个不”承诺,即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

  其次是坚持“还湖于民、还山于民、还景于民”。西湖是公共资源。2002年,杭州本着“还湖于民”理念“免费开放西湖”。现在西湖周边免费开放的公园景点达130余处,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世遗时代的西湖还不断提供免费“增值服务”,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西湖、中国人民的西湖、世界游客的西湖。

  新世纪以来杭州成立西湖学研究会、建设西湖博物馆、编纂《西湖全书》等,整合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对西湖文化的保护、总结、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2月,杭州西湖景区层林尽染。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中新社记者: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中外文化、东西方文明更需要交流互鉴。您认为西湖在此方面将如何作出贡献?

  王国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西湖期待并且有望成为中外文化、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在文化文明保护方面,西湖保护模式可继续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一份实践参考。作为全开放并拥有大量原住民的共生性遗产地,西湖保护的难点显而易见。十年来,西湖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保护与发展”互利、“管理与服务”共进、“政府与民众”双赢的世遗保护管理新模式,并在此过程中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团队加入守护西湖队伍。西湖的很多保护模式已吸引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等200余批次代表团前来考察交流。西湖还先后16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高规格会议。

  在交流渠道拓展方面,西湖的利用模式还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如诞生于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如今每年举办一届,在为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提供新机遇、新优势、新动力的同时,成为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从过去到未来,西湖一直愿与世界各机构共同开展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区域交流合作平台。


2018年1月,杭州西湖,航拍雪后的杨公堤。(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徐玥 摄

  中新社记者:您在西湖申遗成功时,曾经表态申遗的目的之一是“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让西湖始终能“活下去”“活得好”,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努力?

  王国平:其一,要进一步做好西湖保护的文章。在西湖未来的治理上,要继续在“变”的同时坚持“积极保护”,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适度利用来实现真正的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景观风貌,使西湖在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

  其二,要进一步做好科学管理的文章。要继续创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管理体制,要“回头看”已整治的项目,不能有一块道板破损,不能有一处地方黄土露天。西湖未来的治理,还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分流游客”而不是“限制游客”上。还要严控建筑高度。


2018年4月,来自美国一所大学的20名师生在浙江杭州西湖边学习太极拳,感受中国功夫。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其三,要进一步做好延续文脉的文章。不仅要关注修复自然生态,更要关注修复人文生态。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鼓励更多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相关文化经营企业,增强文化资源创新活力。

  【受访者简介】


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本人供图

  王国平,曾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现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