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中华•情系大运河”2021海外华媒江苏行走进苏州:“北看长城,南看盘门”

时间:2021-10-26 23:52:30来源: 意大利侨网

      意大利侨网讯,10月26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江苏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情系大运河”2021海外华文媒体江苏采访行在苏州正式启动。海外华文媒体、涉侨中央媒体、地方媒体等20余名媒体代表参加了活动。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它纵贯中国南北,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在中华历史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它流淌了两千多年,生生不息,其衍生的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流动的精神家园。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侨联与江苏省侨联组织了这次“追梦中华·情系大运河”海外华文媒体江苏采访行活动。在苏州,“追梦中华·情系大运河”2021海外华文媒体江苏采访行一行首站来到了盘门景区采访。

       盘门风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南隅,是以瑞光塔、水陆城门(盘门)、吴门桥等千年历史古迹为背景而建设的园林式景区,既有传统古典园林的格局,又有2500年的历史风韵,特别是水陆并联的古城门更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建筑典范,滔滔大运河把三景连结在了一起,成为苏州古城的名胜区。因此,有“北看长城,南看盘门”之誉。

      盘门,古称蟠门。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都八门之一。因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名。

     盘门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盘门是元明清三代陆续修建的遗构,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

  “盘门”水陆城门并峙气势雄伟。陆城门分内外两重,内外两道城垣构成迷长约20米的方形瓮城。古时战守,诱敌至城下,从城上放箭、坠石,宛如“瓮中捉鳖”,全歼入侵之敌人,内城门北面左侧有和条坡度约为20度的城墙跑马道,直抵城墙顶上的一座由巨砖铺铺成的宽阔平台。

       在此能看到整个陆门、水门、瓮城面区和结构的全貌。为适应古代防御战而设置的锯齿形雉碟、女墙、射孔、闸口、关石、开井(防火用的设置)及眺望台俱在。正在的城楼是1986年重建,飞檐翘角,巍然耸立。城楼前方。架着三尊土炮。重现昔日吴都的风貌。

        与陆城门毗连的两道水城门,是沟通西南角城内外的水路通道。内外两道水城门全用花岗岩石构筑,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船并列而过。每重门都在巨型闸门以控制水流。不难想象,当年盘门双重水陆城门照临大运河,车马出入城关彩幡飘扬,船只进出水门扳舵击桨的繁盛景象。“盘门”水城门遗迹是研究我国古代政防工事极在价值的实物资料,是一座适应水乡城市的城堡建筑。

     “吴门桥”傍近“盘门”,始建于北宋。今桥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因此处水陆要冲,有吴中门户之意,而为桥名。桥横亘于波滚滚的大运河上,桥洞高大,木船可扬帆而过,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大型单拱石桥。,由盘门水城门而出的一支水流经“水关桥”进入宽阔的大运河,此处北面城墙高耸,下临深渊,水流湍急,形势险要,古名“石家汇”,是古代舟师出没之所。桥南北各有48个桥阶,两侧置有石雕坐栏,北雕桥 石上设有纤道,桥孔形如满月。拾级而上,但见桥下水网交织,舟船往来,城楼巍峨,古塔生辉,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在东面不远处,扼运河与大龙江交汇的岔道口上,有“兴龙桥”飞架,轻盈飘逸,举目水环水,桥接桥,河道纵横,水流盘缠,绿浪环抱,如置身“船在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画卷。

   “瑞光寺塔”的砖砌塔身高44、42米。为八面七层,形体古朴,是砖木结构阁楼式塔的典型建筑,塔顶有层檐。塔由外壁、回廊及塔心组成。塔体由下向上逐层收缩,使轮廓微成曲线,古朴秀隽,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现已完成复原性整修。从塔的第二层塔心的窖穴发现的文物中,在年号题记的下限是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现存“瑞光寺塔”一至三层地塔身是北宋初期遗物。

      盘门自古多遗迹,不远千里观三景。盘门景区一改苏州园林江南水乡的感觉,前半部分庄重大气,有点北方特色,让人仿佛回到了当年春秋争霸的时代,一时之间,江南水乡的感觉荡然无存。而后半部分则又回到了江南,让人在慢悠悠的闲逛中仔细体会水乡之美。盘门三景雄壮、秀美的景色让“追梦中华·情系大运河”2021海外华文媒体江苏采访行记者们赞叹不已。(游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