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史上"最壕"商务团,特蕾莎•梅还将带来什么

时间:2018-01-30 00:00:00来源: 海外网

QQ截图20180130095326.jpg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将访华。(图源:中国环球电视网)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将于1月31日至2月2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新一轮中英总理年度会晤。这将是梅就职英国首相以来首次正式访华,将对未来一个时期中英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据英国媒体天空新闻26日报道,随同特蕾莎·梅访华的“豪华”商业团阵容,覆盖金融、贸易、医药、教育、通讯、交通等众多行业。报道称,40多家公司、大学和行业协会代表跟着特蕾莎一起访问中国,其中包括汇丰银行、英国石油公司、渣打银行、阿斯顿⋅马丁、阿斯利康制药公司、海事卫星inmarsat和曼彻斯特大学等知名企业和高校。天空新闻称,这将是特蕾莎担任首相以来规模最大的出访代表团。

作为一名“脱欧首相”,特蕾莎·梅任职一年多来,带领英国成功启动“脱欧”的历史性进程,面对四十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各个层面都没有出现断崖式震荡的情况下,开启了国家转型的新篇章。

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这个以稳健而著称的传统大国,正因“脱欧”而步入新时期,成为人们所定义世界的“不确定性”的几大要素之一。与此同时,英国国家发展也正经历一波三折的变动期。

政治上,梅首相经历了“零竞争”取代卡梅伦上台。从2017年提前大选组建少数政府,再到近期重组内阁、稳固执政地位,短短一年多时间,变化不可谓不大;而三个月三次恐袭频发,也使极端分子在多年之后,再度突破英国防线;“脱欧”引发的市场反应也逐步显现,2017年,英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至1.5%,难以成为发达国家的领跑者。但诸多变数之下,最不确定的、影响最大的仍是“脱欧”。2017年12月,英国与欧盟欧完成第一阶段谈判,就公民权益、英爱边境和分手费等问题达成初步共识。2018年,英欧双方将继续推进下阶段谈判,重点解决过渡期安排并商洽未来关系,目前双方立场仍然相聚甚远。而未来英欧贸易关系的最终确立,不但将影响市场信心与投资方向,也会影响英国正在积极推进中的“全球英国”战略及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进程,而这些都是英国开始“后脱欧”新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脱欧”对英国的多重不确定性影响之下,英国政府依然看重中国,并承诺保持对华关系的稳定性与延续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一定影响。英国忙于“脱欧”正是2016年以来,中英总理年度峰会首次举行的重要原因。但在巨大的冲击与压力面前,中英关系总体表现出稳在当下、着眼未来的韧性。

首先,中英关系的核心定位并没有改变。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两国政府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并确立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这两大主张得到了梅首相本人,及其主要内阁成员的多次重申与确认,明确了“脱欧”政府时期,中英关系发展的总体方向。其次,中英双边高层互动再掀高潮。2017年底到2018年初,中英地方领导人峰会、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中英财金对话相继召开,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商务大臣克拉克、国际贸易大臣福克斯以及国家安全顾问塞德维尔接连访华,两国核心部门领导人的全方位接触,为此次梅首相访华铺路。最后,双向驱动中英合作持续增长。中国是英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17年中国对英国出口额达567亿美元,同比增长1.8%,自英国进口达到223亿美元,增长19.4%。截止2017年底,英国累计对华直接投资225亿美元,是欧盟内第二大对华投资来源地;中国对英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191亿美元,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

与此同时,中英“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双向推进也十分明显,成为中英务实合作的新增长点。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称英国是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天然伙伴”,并强调“在中国从东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英国作为西方的一个合作伙伴也已经准备好与其他国家一道努力促使其取得成功”。英国商务大臣克拉克则认为,中英法欣克利角核电项目树立了“中英在清洁能源领域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的典范”。英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倡议者,还是“行动派”与“先行者”。2017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向亚投行项目准备特别基金注资5000万美元。英国商界也表现出了对该项目的极大热情。总部位于伦敦的渣打银行2017年参与“带路”业务多达50余笔,价值超百亿,并已宣布将在2020年底前为相关项目提供总值至少200亿美元的融资支持。

以低调、务实而著称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此次将率其就职以来规模最大的代表团出访,涵盖金融、科技、医药、汽车、能源、食品与教育等各行业巨头。而诚如伦敦政经中国问题专家于洁博士所言,“中国和英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机构设置。以为中国与英国这样的自由主义民主国家会有任何的相似将是幼稚的”。但 “政治差异不应妨碍中英经济合作,双方应该想想怎样互利”。世界大变局之下,这个“利”,已不再是多少大单的“数字红利”,而是真正惠及中英企业之“利”,更是服务于中英人民之“利”。这种“利”也并不只是简单的商业之“利”,其中所蕴含的创新意识与共同发展理念驱动,是面向新时代,因应新挑战,推动中英关系稳步发展之“合力”。

(杨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