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17 21:08:09来源: 意大利侨网
意大利侨网四川凉山报道:由四川省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主办,凉山州委宣传部、凉山州侨务办公室承办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聚焦凉山脱贫攻坚成果”活动16日下午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启动。来自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美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采访期间将聚焦易地搬迁安置、教育发展、智慧农业、彝族传统非遗等主题。17日参访团一行首站来到了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
张亮航拍
三河村是大凉山腹地的深度贫困村,村平均海拔2520米,全村面积19.24平方公里,总人口355户1698人,全部为彝族。2013年精准识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790人,贫困发生率46.47%。当时,群众仍居住在条件简陋的低矮土坯房中,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生产落后、交通不便、人畜混居、习俗落后等制约因素在这里全部呈现。过去三河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脱贫攻坚战以来,三河村大力发展种养、文旅产业,全村实现脱贫致富。三河村还建立起旅游合作社,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现三河村土坯房变成黄墙灰瓦的院落,通了水电,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前,最终脱贫时,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245元。
来到习总书记曾到访村民老房参观
曾经,土房洼地愁温饱;如今,苦尽甘盈奔小康。在扶贫攻坚战中三河村如何发生天翻地覆的,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向我们介绍说:
从 2007 年开始,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便开始持续在四川凉山展开扶贫工作,2020 年更是结对帮扶了三河村和署觉洼五村,派出专职扶贫队员驻村发展相关产业,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接续文旅发展规划的村史馆、民宿项目及特色餐厅等都已完成布局,除民宿和餐厅正在进行正式运营前的各项调试外,系统详实再现三河村历史发展风貌的村史馆。
习总书记曾在该村民老房与村民座谈,村第一书记向采访团介绍当时场景
在产业上,我们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的产业发展模式。其中短期包括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村里的村民养牛、养羊、养猪,饲养蜜蜂;中期发展特色种植业,全村形成了2800亩花椒种植、1000亩中草药云木香种植和375亩的冬桃种植,又施种了蓝莓、车厘子等。同时这些项目让村民又可以就近就地进行务工。
最重要的是改变村民观念。比如进行产业转型,以前村民种土豆、苦荞、燕麦,这些作物虽然经济效益很低,但收益能当年见效。要转变成种植冬桃、花椒等作物,可能两三年后才能有收益。起初村民不愿意种。我们就反复上门做工作,同时争取政策,比如土地流转过程中给予农民一定费用,村民可以到地里务工,一点点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最深的变化是村民的精神状态,他们知道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基础条件是国家给予的,但他们自身生活观念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才是最大、最根本的转变。
村民们刚搬的新房
党的扶贫攻坚的方针和政策是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引导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行动,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
在党的扶贫攻坚的方针和政策号召下,数万名内地干部走进大凉山,不舍昼夜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三河村的变化,是村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帮扶单位、对口支援单位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村民新居—张亮航拍
从三河村发生巨变来看,脱贫攻坚,从谋划到实施,再到收获胜利硕果,一路走来,纵千辛万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而才有了今天的历史性跨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丰功伟绩,再次充分彰显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