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留在这个“冬天”的人们……

时间:2020-04-04 16:47:47来源: 意大利侨网

       己亥岁末,庚子年初,荆楚大疫,

  染者数万,八方驰援,

  封城数地,设隘郡县,商业不彰,

  众愕然,皆闭户,举国防。


1月25日,大年初一,武汉还悬挂着精美的迎新春饰品,但街头已空无一人。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刚过去的冬天,

  在每个中国人心上留下重重一笔。

  以往,与“武汉”一起出现的,

  是壮阔的长江,

  是绚烂的樱花,

  是美味的热干面,

  和车水马龙的街道

  ……


武汉街头的树枝上繁花点点盛开。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而一切在这个冬天发生巨变,

  那时候尚未命名的“新冠病毒”

  悄然袭击了武汉,湖北,乃至中国。

  81620,76571,3322,

  这是属于这个“严冬”的“烙印”。

  截至4月2日24时,

  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1620例,

  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6571例,

  累计死亡病例3322例。


2月3日,医院隔离病房内,一名护士在为患者打针。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3322,

  于历史洪荒,

  或许只是一个“数字”,

  但只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才知道,

  这里的每一个数字,

  都曾是这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个名字。

  为了改造病房觉都不敢睡的刘智明,

  婚礼被永久推迟的彭银华,

  永远定格在29岁的夏思思……

  还有王兵、冯效林、江学庆、

  李文亮、张抗美、肖俊、

  吴涌、柳帆、黄文军、

  梅仲明、廖建军……

  他们或许就曾出现在你我的生活中,

  也许是有些唠叨的医生,

  也许是秉公执法的民警,

  也许是和善的社区干部,

  亦或只是一名普通的武汉市民,

  他们甚至并不能引起他人注意,

  但也是他们,

  面对疫魔,不曾后退半分,

  坚定地与武汉并肩作战。


图为医护人员冲镜头“比心”。胡静 摄

  而与他们共同战斗在一起的,

  还有亿万中国人民,

  和这个拼尽全力保护自己国民的国家。

  1月23日,武汉封城,

  一座拥有千万人口,

  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

  一夜“停摆”,

  壮士断腕,史无前例。


“封城”后,空旷的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上,一位市民佩戴口罩带着宠物狗出行。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1月23日,

  武汉决定建设火神山医院。

  1月25日,

  武汉决定建设雷神山医院。

  2月3日,

  武汉决定建设“方舱医院”。

  “中国速度”震惊世人的背后,

  其实是国家对生命的珍视和敬重。


图为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1月24日,一纸军令,

  3架军用飞机降落在武汉机场,

  3支医疗队,450人,

  解放军铸成守护武汉的第一道钢铁防御。


图片来源:空军发布

  1月下旬起,白衣执甲,

  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逆行出征,

  “责无旁贷”成为他们共同的请战语。

  截至3月8日,

  共有346支医疗队,4.26万人援鄂。


图为医护人员对着镜子整理护目镜。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3月10日,方舱医院“关门大吉”。

  曾经最先开舱的武昌方舱医院,

  成为最后一家休舱的方舱医院,

  这或许是许多武汉人此生,

  最愉快也最不舍的“告别”。


图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务人员送别出院患者。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3月18日0时至24时,

  武汉首次实现“双零”——

  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均为零。

  3月25日,湖北解封。

  4月8日,武汉也将重启。


4月1日,市民在汉口江滩放风筝。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武汉正慢慢恢复昔日的生机与活力。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曙光已现,胜利将至,

  回首再看这场“战疫”的每一步,

  无不惊心动魄。

  冬去春来,荆楚重生,

  人们渐渐走出疾病的阴霾,

  却有人,永远留在了这个冬日。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

  10:00-10:03,

  这3分钟,

  献给每一位牺牲在一线的英雄。

  我们不会忘记逝者离去的痛楚,

  也将牢牢铭记生者奋战的坚毅。

  每一个英雄的名字,

  每一段英雄的故事,

  都将永远留在荆楚大地上,

  也将永远刻在每个国人的心里。


制图:张舰元

  今日,

  送别留在这个“冬天”的人们,

  欢迎重生于这个“冬天”的荆楚!(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