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纪录片《传承》(智慧篇)通过七个篇章,聚焦20余位非遗传承人的感人故事,展现中华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灿烂成就。《中国电视》邀您共赏。
该片以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构建起传统技艺精巧面貌,以科技为主题,从物理、化学、数学、测绘、数码学等不同的维度,挖掘非遗技艺中的科学智慧、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科技赋能文化考古,全景摹写非遗中国。从苏州明式家具制造到徽州八卦村规划,从西藏拉萨唐卡到南京金箔锻造,从贵州壮族铜鼓到佛山香云纱,从杭州油纸伞到河南汝瓷,从武夷山岩茶到东阳竹编,从孝义皮影到蜀绣蜀锦,从北京故宫官式建筑到甘肃莫高窟彩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全景式摹写,将中华文化地理巨幅画卷徐徐展开。
此外,通过3D重建技术、非侵入性检测技术、模拟实验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非遗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国宝级手艺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也得以艺术重现和影像化留存。
匠心对话千年智慧,巧思解码万千气象。节目中谈到故宫建筑美学,将“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和抽象力学概念,通过CG动画模拟与实景拍摄、微距摄影与动感音效、主观视点下的场景行为进行再现,将镜头下主人公的日常工作视点与观众的游客视点镶嵌并置:“先安面宽上的构件,然后再安进深上的构件。”看似无意义的工作语言,接续的是解说词提供的旁观者视角——“复制斗拱并逐层安装,是大木作匠人必须掌握的技艺。方为斗,弓为拱,斜长为昂,这些口诀记录下千年匠心,也记录下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