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扎什伦布寺,清代的驻藏大臣和琳曾经写过一首诗,“塔铃风动韵东丁,一派生机静空生。”每当清风拂过,翅角飞檐上的铃铛叮咚作响,清脆悠扬,在这清脆中生出一种悠远的力量。扎什伦布寺历史悠久,几乎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历史相当。它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它在年楚河畔,默默地矗立了将近600年。一提到西藏,很多人都会想起拉萨的布达拉宫,只有一些对西藏历史有一些研究的人才会准确地说出扎什伦布寺的名字。
(《扎什伦布》总导演、总撰稿陈映锜)
我与扎什伦布寺的第一次遇见,也是源自于我2016年的一次采访。那时正值十一世班禅的首届时轮金刚灌顶大法会,也是西藏日喀则历史上60年来最隆重的法会,神圣庄严,有超过42万人次参加。那次法会在扎什伦布寺的德庆格桑颇章举行。我有幸采访了十一世班禅,他的睿智,气度,谈吐,修养和学识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在日喀则的书店里,买了几本西藏地方历史方面的书籍。在采访拍摄的间隙,我便拿着书,坐在扎什伦布寺的长椅上,晒着暖暖的阳光,时不时看着僧人们穿着红色的僧袍,在散发着熠熠光辉的金色建筑群中,走来走去。每一个角度都像是一幅画。这里没有城市里的喧嚣,没有让人心急火燎的浮躁,一切都让人觉得那么宁静。
后来我把那几本书带回家,认真品读。才了解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世系的产生,班禅世系的由来以及它的历史传承。通过翻阅历史,我惊喜地发现,班禅世系的源流深处本就埋藏着低调,智慧和高贵品格的种子。四世班禅为格鲁派化解了危机,让五世达赖的转世得以继续,同时,四世班禅在明王朝岌岌可危时,认清局势,得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认可,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后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六世班禅千里迢迢朝觐乾隆皇帝,促进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九世班禅团结救国,在新亚细亚学会,发表了《西藏是中国领土》的演讲,十世班禅给新中国发来贺电,提出待命返藏,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一世班禅秉承十世班禅遗愿,勤学苦修,广闻深思,利乐众生,护国利民。这一个个故事感动着我,班禅世系彷佛跟扎什伦布寺的厚重的气质相当,低调内敛但又充满了睿智,在刀枪剑戟时化解危机,在风和日丽时独自安好。这种豁达的智慧,多么难能可贵。
记得那场“当扎什伦布寺遇见紫禁城”的展览,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罗文华老师,在故宫见惯了稀世珍宝的他,在看到扎什伦布寺的文物仓库打开的一刹那,还是惊讶地合不拢嘴,不停地说着,“太漂亮了,简直不可思议”。或许扎什伦布寺的品质,就是这样,它从不张扬,只是默默地矗立在那里,专心它所专心的。
扎什伦布寺经历过劫难,也经历过辉煌,甚至七世班禅时期的扎寺,与现在的规模差别不大。是怎样的坚守,能够沉淀出这样的生存智慧。我还记得,我们在扎寺拍僧人辩经的场景,无论我们的机位如何转换,无论摄影师怎么在场中跑来跑去,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状态,他们仿佛完全看不到摄像师的存在,忘我地沉浸在对佛法的思辩之中。中场休息的时候,有个年轻的僧人出来去厨房里熬茶,看到我们满头大汗的摄影老师,便笑了笑,从他的僧袍里拿出一根香蕉,说,“你们辛苦了。”这个小小的举动,我们被感动了。摄影师反应很快,拿起包里的相机,立马给他拍了张照片。他手提金色茶壶,灿烂地笑着。嘴角的阳光和喜悦与他棕红色的僧袍互相映衬。这,不就是新时代僧人最好的面貌吗。于是那天我们把这张照片定格为我们画面所要呈现的风格——“卡拉瓦乔式的油画般质感”。
藏地高原独特的光线和丰富的色彩,最终塑造出了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后来网友评论中的“美轮美奂”,其实来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光线和风貌,无论怎么拍它都是那么干净纯粹,不需要我们过多的修饰。
活佛转世,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在拍摄初期,我也曾纠结于它的抽象和神秘该如何在片中呈现。但是在2021年的年底,我们与“金奔巴瓶”的一次遇见,解决了所有的难题。金奔巴瓶,是国宝级文物。当文物局的同志抬着它小心翼翼地摆在我们的拍摄台上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它扑面而来的不凡气息,屏住了呼吸。摄影师如获至宝一样,抓紧每一分钟,捕捉它的光辉瞬间。
金奔巴瓶的气质,无法用言语去描述,只要看到它,那种神圣庄严感就会扑面而来。乾隆皇帝对金奔巴瓶的重视甚至到了亲自设计的程度。直到最后,乾隆又把原本镶嵌在瓶口上的宝石和钻石改成了西藏地区喜爱的珊瑚,蜜蜡,松石等,然后把瓶口四周雕刻上了中原内地常用的祥云图案,而整个瓶身的设计又来自于清代宫廷的风格,所有元素的融合体现了乾隆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见证。金奔巴瓶就像一个使者,沟通着天与地,在活佛转世的历史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正是由于乾隆设计的“金瓶掣签”制度使得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走向了规范化和制度化。“金瓶掣签”也成为了乾隆辑藏安边的重要政策体现。在如今的北京雍和宫,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的《喇嘛说》依然以碑文的形式矗立在雍和宫的御碑亭内,上面清楚地写明了活佛转世的由来和规则,并称此举是“辑藏安边,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大政方针。直到今天,活佛转世制度依然在延续着,大活佛的转世依然遵循着,历史定制、宗教仪轨、金瓶掣签、国内寻访、中央批准。历代中央政府的管理贯穿于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活佛转世在元朝政府的扶持下所产生,在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的管理下所发展,又在清朝乾隆时期颁布“金瓶掣签”制度,并以国家法典的管理形式而得到完善。新中国成立后,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得到尊重和保护。
(《扎什伦布》拍摄团队)
触摸历史,就像一次心灵的洗礼,看着前人走过的脚步,给后人留下启迪。有一次,我在拍摄完西藏博物馆之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段话,“历史,总会给我们留下一些记忆,有些记忆镌刻在石头上,有些被封存在建筑中,还有一些长眠于深埋的地下,时间将古人的启示传到未来,提醒着我们,没有过往,何来今朝”,这一段便成了第三集《承愿》的片头。
2021年的9月,借着拍摄《扎什伦布》的机会,我又一次采访了十一世班禅大师,那次采访持续了很久,我问了他很多问题,从佛教的无神论到藏传佛教的传承发展,他的回答都让人感受到超越他年龄的智慧和睿达。探讨藏传佛教的发展,他谈到,“世界上曾经产生过成千上万种宗教,至今留存的也就那么几个。其他宗教之所以会消失,会被历史所淘汰,正是因为同时代不能相结合,同社会发展需要不能相适应,不能同人民群众需求相契合,而我们的藏传佛教的先辈大师们,能够同当时时代的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相结合,所以才能够一直传承至今。那未来的世纪当中,能不能让藏传佛教继续传承好,也要看我们当代的藏传佛教界人士,能不能让藏传佛教同这个时代,同这个社会,同人民的需要,同时代的发展,同文明的进步,同频共振。”一段话道尽了藏传佛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采访时,我常常会忘了自己面前的是一位90后活佛,这种超凡的智慧早已超出了他自身的年龄。
(十一世班禅)
在生活中,或许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我们便会想到,哪怕藏传佛教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哪怕在年楚河畔矗立了近600年的扎什伦布寺也经历过时代劫难,哪怕是睿智豁达的活佛,也曾面临暂时的困难。我们一介凡夫,与其厌烦抱怨,不如提灯前行。
回北京很久了,每当我陷入沉思,我都会想念远在西南边陲的扎什伦布,想念扎寺的漫天星斗和阳光明媚。还有那块已经黝黑到发光的天葬石,因为它教会人们,如何参透生死,面对世界。
拍摄完毕,上飞机的时候,我们回望身后的日喀则,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成为了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彩定格,在新时代,西藏各族人民都分享到了祖国发展的红利,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追求着自己的中国梦,耳边又响起了十一世班禅在采访时说的那句话,“我一直理解,为人民服务和普度众生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佛教徒两千多年来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00年内做到了。”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本身就是中国化的产物,藏传佛教中国化,在新时代有了更新的实践。无论时光过去多久,中华各民族同胞,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中,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缔造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一历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我们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中国电视》邀请您关注《扎什伦布》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PeJ(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