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诗画中国》迎来收官,为您继续带来《山海百灵图》卷、《柴门掩雪图》轴、莫高窟第112窟南壁反弹琵琶、《陶渊明诗意图》册、《蓬莱仙境图》轴,带您感受中国古人的诗意人生,领略敦煌的文化魅力。《中国电视》邀您持续关注《诗画中国》,在墨韵纷飞里品味中华诗画之美。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这座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经历丝路繁华,穿越岁月风尘,在每一个时代都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华彩。本期节目中,观众将沉浸式欣赏“活”起来的敦煌壁画。伴随着悠扬的歌声,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在画中翩翩起舞,演绎了一段精彩优美的敦煌舞,飘然灵动。伽瑶原型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声音婉转如歌的神鸟“迦陵频伽”,人物造型设计参考了莫高窟经典壁画。敦煌作为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既是艺术的殿堂,同时也是文献的宝库。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柴门深掩雪洋洋,榾柮(gǔ duò)炉头煮酒香。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这是中国明代画家唐寅(公元1470年-公元1523年)在《柴门掩雪图》轴上的题画诗,画作描绘了高山流水间雄伟险峻的雪山图景,尽管大雪弥漫,但山上的树木依然挺拔,溪水推动着水车,行人撑伞漫步山间,芦苇丛中船夫坐在舱里躲避风雪,整幅画面寂静祥和又颇具动感。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到,唐寅通过大与小的对比,运用小斧劈皴、豆瓣皴等绘画技法,营造出了画作的立体感与空间感,打造了一个可以让人走进去的诗画世界。
(瞿弦和、李响演绎《柴门掩雪图》轴)
《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人脑洞大开的奇书,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中国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绘制的《山海百灵图》卷就将《山海经》里描述的珍禽异兽,一一呈现在近七米半的长卷之上。在萧敬腾的演唱中,《山海百灵图》卷的神奇瑰丽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碰撞出了精彩纷呈的艺术火花,令人感受到“山海百灵”的世界里炙热的生命力,和万物生长、百兽共生的昂扬与热烈。《山海经》在如今依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使得后世无数诗人、文学家,乃至如今很多影视作品,都拿《山海经》作为蓝本。
(萧敬腾演绎《山海百灵图》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代表高洁情操的菊花,正是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约公元365—公元427年)的一生所爱。中国清代画家石涛(公元1642年-公元1708年)根据陶渊明的诗句,创作出《陶渊明诗意图》册,在画中把金黄色的秋菊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陶渊明身着白袍眺望南山,充满悠然自得之情。开卷人吴彤入画《陶渊明诗意图》册,将《饮酒·其五》的诗词融入歌声中,带领观众走进陶渊明的诗意世界。
(吴彤演绎《陶渊明诗意图》册)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中国清代(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画家袁耀创作的《蓬莱仙境图》轴描绘的正是“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画家以宽阔的胸怀和超越的想象力,画出了山川湖海吞吐日月的宏伟场面和壮丽景象,展现出作者想象中的天上宫阙。开卷人水木年华将苏轼《海市》中的诗句融入歌词,在甘肃酒泉的大漠中用歌声穿越古人的幻想,找寻今天的美好。
(水木年华演绎《蓬莱仙境图》轴)
品诗意画卷,颂大美中华。艺术是连接古今的桥梁,《中国电视》邀请您持续关注《诗画中国》,在笔墨中感受大美中华的传统意趣。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诗画中国》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E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