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代(约3-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它开启了山水文化——“士无故不撤琴瑟”,名士们彼此的音乐连接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广陵散》是中国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中国魏晋(约3-6世纪)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中国电视》邀您收看《国乐的侧脸》,在《广陵散》中感受魏晋名士那一腔悲郁浩然之气。
古代琴书中用“纷披灿烂,戈矛纵横”来形容《广陵散》。《广陵散》取材于聂政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魏晋(约3-6世纪)前已存在,但因嵇康的演绎而闻名。在《广陵散》的弹奏中,我们仿佛看到嵇康自己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他与士人们在音乐与山水中顿悟生命,名山是他们精神的避难地,也代表了他们超拔清正的人格。
在中国南京西善桥古墓中发掘的巨型砖印壁画,生动再现了中国魏晋时期(约3-6世纪)“竹林七贤”在山水中悠游的风貌。壁画与“竹林七贤”的时代只相隔200余年,有极高的历史还原度。其中嵇康所弹的古琴琴体造型清晰,是目前已知古琴形制中最早有“徽位”记录的实物,画像中的古琴尾部狭窄,与文献记载的弹奏《广陵散》的琴器颇为相符。
按照史书记载,嵇康因拒绝与权贵为伍而遭陷害,伴随他生命最后一刻的感叹,《广陵散》或许早已不存在。琴与剑、醉与醒,“竹林七贤”既避世又抗争的人生态度真实地的存在过,那些“戈矛纵横”的生命细节、“纷披灿烂”的宏大精神内核已成广陵绝唱。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仍在诗歌笔记中表达着对他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