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新文化

时间:2018-10-15 01:34:36来源: 意大利侨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范式的建立与发展,推动着中国社会深度转型中的精神文明重建,彰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

  所谓文化范式,是指一定历史阶段,文化共同体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包括文化理念、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运行方式等方面。文化范式反映的是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主流文化的发展模式,它内含明确的文化价值取向,牵引着文化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而影响着社会的动态发展。

  从历史生成逻辑来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文化结晶。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要求的新文化范式。这种新文化范式的确立,离不开以下三个支撑条件: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隔断的根脉。新型文化范式的确立,是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开拓创新。它首先表现为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简言之,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和自豪,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其次,它坚决主张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又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之树开出新的时代之花,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优质基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根基。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性继承,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样态,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体现了我们党在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勇于担当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它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创造并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无论是争取国家独立还是民族解放,都是有力的思想武器,是激发共产党人内在价值自省的先进文化思想源泉。那种消解红色历史、颠覆英雄人物、亵渎生命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是新文化范式所坚决摒弃的。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自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革命到建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改革开放,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行为担当。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3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

  历史和现实表明,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新范式,重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我党的革命文化,体现新时期的文化自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文化强国发展道路。这里,我们着重指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一是明确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国家前途命运的第一位要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

  针对当前我国思想文化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针对各类社会主义“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缥缈论”等错误观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总体上和根本上深入到社会现实的实体性内容之中,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和阐述中国发展矛盾的实质,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努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是科学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外化和具体呈现,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自信。价值观的力量,比生存的需要更崇高,比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博大,它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就有什么样的精神取向、路径和实践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决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关于中国发展目标的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全国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方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路径的规定,体现了为全体人民创造全面发展更好社会条件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关于人的发展要求的规定,体现了为促进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制度的本质内涵,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造就什么样的人”这一重大问题。十八大以来,面对更加开放的社会结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我们始终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魂聚力,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引领。

  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繁荣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重大问题,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价值,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立场。这意味着,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和建制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因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压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价值排序的首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人民大众对文化产品质量、品位、风格等新要求,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要求贯彻于文化强国的各项建设活动之中,以各种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作品为载体,借助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丰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在资本、权力等物的力量扩张中保持人民主体性。

  四是筑牢筑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基础。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发展。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习近平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对创新的高度关注和着力倡导,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十八大的文化实践表明,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正是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有利于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的体制机制,文化生产力得以进一步释放。

  一方面,文化创新与文化体制改革相联系。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先进文化提高了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能力。尤其是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融科技创新、文化原创、体育休闲、创意研发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推动创新的想象力和创意的审美价值在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充分展现。另一方面,以创新的方式向世界传播好中国故事。通过提炼和阐释话语体系,创新“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的人文交流机制。通过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等方式,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它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道德基础;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它指明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它统一人们思想、维系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

  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体现使命担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和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96年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离不开文化的觉醒。当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更具有特别意义。这种文化自觉的提升,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正承担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它要求我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回答时代新课题、回应发展新需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铸造打动人心的“中国精神”,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它是震撼心灵、满足需求的精神支柱,更是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它直指我们心中的价值命题: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冲突与对撞、融合与再造中,实现文化自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是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应有之义。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毛泽东同志的这个预言已经变为现实,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熄的中华文化,如今已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是我党保持战略定力的精神基础。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将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必将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个人简介】

  张春美,女,1963--,哲学博士,教授。现为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并担任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社会兼职。主要从事文化哲学、应用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持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和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来源: 东方网 作者: 张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