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9 12:39:51来源: 意大利侨网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温州一度是改革的先行区,而温州的改革,又在农村发端。而谈及改革,就不得不提1956年永嘉燎原社“包产到户”的探索。“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称,永嘉是中国“包产到户”的先驱。如今,以“包产到户”为核心内容的家庭承包经营激活了我国广大农村土地无限的活力。
60多年来,温州从“包产到户”源起,在瓯越大地呈现星火燎原的态势。人和土地的依附关系,促成系列改革探索:土地确权、三权分置、盘活土地资产……乡土上铺开的乡村振兴画卷,契合时代呼应,在温州耕耘的中国“试验田”,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看先行先试
“包产到户”激活生产热情
上千年来,中国农民依附土地生存,如何以更佳的方式,从土地上获取生活所需,是人类和土地长期存在的命题。
时间追溯到1956年,中国农村正处在合作化运动高潮。这年5月,当时归属永嘉县三溪区雄溪乡的任桥、凰桥、曹埭三个村(今属瓯海区)的农户,办起一个农业高级社“燎原社”。永嘉县委派干部戴洁天任队长,蹲点“燎原片”,指导农村工作。
“高级化后,我们的领导水平、管理能力,还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以致劳动质量下降,劳力浪费,大大挫伤社员集体生产热情,消极怠工。混分思想严重,影响了按劳取酬分配原则的体现。”戴洁天表示,县委让他到燎原试点,就是要破解这一难题。
结合燎原实际,在县委书记李桂茂、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李云河的支持下,最终,试点提出了“定额到丘、责任到人(户)、三包到队、统一经营”的社员生产责任制,后简称为“包产到户”,该办法在县委常委会上顺利通过。
燎原社的5482亩水田和130亩园地的田间作业工种、工分、产量分部落实到788户、8919个底分的劳动者身上,做到土地丘丘有主(主管)、产量人人有责。此外,对集体副业也按行业制订包干定额。
该做法很快形成“燎原”之势,1956年9月17日,李桂茂召开全县合作社社长千人大会,在全县不同类型地区推广实行“包产到户”试验。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的合作社有1000多个。“包产到户”大大激活了社员的生产热情,1957年4月,实行“包产到户”后的第一个丰收季节到来,燎原社85%的农户都增加了收入,单季春粮增产40%。
先行先试难免碰禁区,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也伴随而来。“包产到户”的实践,持续了10个月,因遭到批判而夭折。
与其做法类似的是,20多年之后的1978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019年8月31日《人民论坛网》上刊发的《浙江70年发展的重要启示》中说:“虽然永嘉的‘包产到户’很快遭受摧残而夭折,但它的实践和理论,对中国农业集体经济模式的探索和形成,以至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看改革深化
精神传承推动“温州模式”
“燎原‘包产到户’虽然夭折,但符合群众的诉求和生产实际。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温州农民并没有在声势浩大的‘纠包’中退却,只是从公开走向了地下。”戴洁天坦言。
温州偏居一隅,人多地少,穷困潦倒。“暗包”之后,劳动力相继从土地中被释放出来,纷纷外出谋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50万温州人转向非农生产,成为活跃商品经济、催生温州模式的主力军。
在永嘉县桥头镇,外出的村民在一家纽扣厂的废品堆里发现致富经,由此促成中国最早的农村专业市场。1983年底,温州农村形成十大专业市场(产销基地),而整个温州则形成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号称“十万大军”供销员的“三位一体”结构。
“‘温州模式’正是源起‘包产到户’,根在‘包产到户’。”戴洁天认为,由于“包产到户”早,温州一早百早,赢得了改革开放起步的大好时机。这中间,贯穿着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拼搏和勇气。
改革精神在一脉相承,在温州的土地上,此后从民间自发转包接包,到提出三权分离理论,乐清等地率先探索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继续探索承包地产权制度改革。
正是秉持着这种精神,温州农村改革如火如荼,并成就了和农村息息相关的诸多全国第一:第一座农民城、第一批农村专业市场、第一个私人跨国农业公司(美国康龙集团公司)、第一个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建设试点县(瑞安)……
2011年底,温州再次获批成为新一轮“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具体承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项目。以“确权、赋权、活权”为主线,加快实现“产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基本构建了从农地到集体资产完整性、清晰化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体系和产权价值实现体系。
看乡村振兴
瓯越土地释放全新活力
历史照进现实,传统农业在加速向高效农业转变。没有天时地利、土地资源匮乏的温州,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尤其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试验田?
在市农办秘书处处长徐炯看来,这主要得益于温州党委政府充分尊重了农民的首创精神,并加以提炼推广。过去,农村承包地由统到分的改革,是生产发展的必然。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土地从分到合的文章,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要义所在,更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瑞安梅屿,8000多亩蔬菜基地的年产值超1亿元,年均3.8万吨的蔬菜产量,约6成供应温州本地市场,是温州的“菜园子”。通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全市土地规模流转达到100多万亩,流转率超过60%。为规模农业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盘活土地以及农村土地资产,温州还有更为大胆的尝试。瓯海农商银行推出了“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农户以自有的动产、不动产及其他经济权益作为担保物,采取书面承诺方式申请贷款,其“承诺贷款”方式是对现行“非抵押不贷、非担保不放”贷款模式的创新性突破。
不仅如此,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自上而下的布局和谋划,温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六千六万”行动纲领,涵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乡村治理、农民增收等方面,而原本弃农经商的温州人,也在重新回归土地。
回乡创业之前,文成县百丈漈镇湖底村村委会主任邱汉春是个五谷不分的生意人,如今,他是温州农民学院首届农业发展领军人物研修班学员,相当于研究生学历。他投资3000多万元,建立文成县高山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园,成为我市首批智慧农业的实践者。
回归吾乡吾土,在全市5000多个乡村中,乡贤们参与家乡振兴事业,一同谱写瓯越乡土芬芳。(来源:温州网)
【洋腔队】“90后”苏丹教师马宋长春教书:这的一切都挺好
2024-11-15【喜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40华诞】王一凡:艺术人生,始于私高
2024-11-15【喜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40华诞】倪霖杰:致青涩青春 畅美好未来
2024-11-15【喜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40华诞】叶珏麟: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梦开始的地方
2024-11-15【喜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40华诞】罗寅啸:感恩母校 让我重拾自信
2024-11-15石表山:梧州市十大好玩景点之首
2024-11-15浙江:让创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
2024-11-15温籍旅荷侨领郑贤领慷慨助学:总想尽自己所能去帮一帮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