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的大地上,有一座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城市,那就是泉州。它不仅是一座古老的港口城市,更是闽南文化的摇篮,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5月13日,“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走进泉州,踏访海丝名城,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独特魅力。
漫步在泉州的街巷间,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每一块石板路、每一座古老建筑都沉淀着岁月的痕迹。窄窄的巷子里,传统木雕门楼、红砖绿瓦的古宅,透露出浓郁的南方韵味,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繁华市井之中;而每一座古厝,都承载着城市的发展与历史的变迁,见证着泉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泉州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更是一座文化瑰宝的聚集地。南音、闽剧、木偶戏等传统艺术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而泉州的海洋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数不尽的商船曾经往来于这片海域。泉州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吸收了大量来自西方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向西方传递了丰富的东方文化。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3世纪末来到中国,并在他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记载了他在中国的见闻。马可·波罗提到,他在泉州见到了繁荣的港口、繁忙的市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这些记载见证了泉州在当时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他对泉州的描述使得这座东方港口城市在西方世界中声名鹊起,成为当时欧洲人梦想中的远东贸易胜地。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此次泉州之行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开元寺。
在大殿旁,开元寺堂主释德远大师介绍说,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里面有多处印度教的遗迹。德远大师引导我们观察大殿月台的须弥座,果然特别。它的束腰处有73块狮子与人面狮身石刻,风格与印度教寺院里的人面狮身石刻非常相似。释德远介绍,这个须弥座是明代重修开元寺时从元末废弃坍塌的印度教寺移用至此。这说明,13世纪时泉州兴建过印度教寺院,而印度教在中国其他地区基本没有留下遗迹。另外,17世纪大殿重修时,在这座中国的佛教寺院,居然使用了印度教主题的建筑构件,这也是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
大殿后面有两根石柱,也使用了印度教寺庙的遗物。石柱柱身上的24幅圆浮雕介绍,其中9幅雕刻有湿婆立像、毗湿奴骑坐金翅鸟等印度教的古代神话故事,其他雕刻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此外,石柱的柱头形制以及石刻图案的表现手法,都体现出了对印度原型的改造,有力证明了外来文化与泉州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泉州多元文化共存、包容的特点在开元寺再一次得到印证,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谐共处、包容融合,汇聚成一股不可替代的文化力量。
在那株1300多年古桑树旁,释德远大师显得特别兴奋。他介绍说,这株千年古桑从来没有结过桑椹,今年居然结果了,这让大家都感觉无比欣喜,觉得这是祥瑞之兆。
于是开元寺拍了桑椹照片,还在树旁做了详细的文字介绍:“泉州大开元寺千年古桑生于唐垂拱之年,因“桑开白莲”应瑞之约,遂有“桑莲法界”。癸卯小寒前后,千年老桑竟生果实数枚,人皆赞以称奇。冬月廿六勤佛日,桑果渐熟,围观者众,常住慈悲,造影祈愿,福德具臻,共沾法喜。”
桑树旁还有一块石柱,记录着这株古桑树的历史。这株古桑,有一段可以开出莲花的传说。据说开元寺的前身,是大财主黄守恭的一个大桑园。传说有一天,一个和尚要这块桑地建佛寺,财主不便拒绝,故意出个难题:须待桑树3天内开出白莲花,方肯施舍。过了3天,园内桑树果然开了白莲花,财主无奈只得献地建寺。这就是今天的开元寺,原名“莲花寺”。1925年一次雷雨中,千年古桑被雷电劈中,一分为三,折断的枝干并没枯死,而是落地生根,如同三瓣莲花盛开,如今古桑已是开元寺的镇寺之宝。
开元寺是弘一法师曾经的住锡。整个寺内古树遍地,几百年的榕树、龙眼树、菩提树随处可见。想当初,弘一法师选择开元寺作为他人生最终的停留地,是不是也与这些古树有关呢?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无数的人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都是这种心态吧。“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大师这句最后的偈语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用来形容寺内的古树也很妥切。人生,正如弘一法师最后的遗笔——永远的“悲欣交集”。
一代高僧走了,曾经朝夕陪伴他的古树还在。天地间的气,从来没有断过。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古树,不慌不忙,日复一日地活下来。“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渺然有身”,我想如果人能像树一样置身天地间,坦然地接受,勇敢面对,既看透世间真相,又不执著于得失,时时观照,修心内省,“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自然就会多一份清醒和理智、从容与淡定。
开元寺东西双塔,是中国古代著名佛塔,也是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我们站在西塔下听释德远大师介绍塔身上的浮雕,大师介绍,西塔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开始是一座木塔,用来安放佛舍利的,后因遇灾重建,在宋代改为石塔。
我站在塔下,抬头向上望,这是一座用花岗岩石的仿木结构建筑,宏伟壮丽,用横梁斗拱与外壁相连结,具有极强的抗地震和抗台风能力,因而数次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代表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的最高水准。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护神像,身份、服装、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形象鲜明突出。还有各种佛教题材的浮雕,包括佛像、菩萨像以及各类神兽。这些雕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看见那只石猴子没有?在塔中间。据说当时六小龄童拍西游记,专门到这边来看,然后他的妆容就是按这个石猴子来装扮的,活灵活现。”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来拍照,大师说这个石猴子是个守护神,大家可以用它做手机屏保。
“开元寺所代表的寺院经济及高规制的建筑、多元文化遗迹充分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的特征。”释德远说。
泉州,是一个融合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城市。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有故事,每一段历史都在默默地诉说着泉州独特的魅力。
泉州是你一生一定要来的一个城市。
泉州是你来过,还想再来的城市。
只要你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爱上泉州。
(李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