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旅游赋能 福建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时间:2024-04-18 09:28:25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东南网4月17日报道  上演《万里海丝路 千年刺桐情》大型情景音舞诗、签约百个文旅项目总投资超1100亿元……今晚,2024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在泉州开幕。一年来,福建通过举办首届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据统计,2023年,福建接待旅游总人数、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5.9%、61.3%。

        顶层设计 强化一把手抓文旅经济

        在2023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上,福建作出“一把手抓文旅经济”的重大部署。

        2月14日,一场万米高空“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主题航班活动拉开帷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林向东化身“推荐官”,向海内外游客和网民朋友发出最盛情的邀约:“来福建,去马代,海丝起点是纽带。”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还推出“市长带你游”大型全媒体系列宣传活动,邀请全省各设区市市长化身“导游”,通过镜头带领游客遍览当地文旅风光。各地市长用接地气的语言进行推介,用不一样的视角诠释一座城市,拉近了城市与市民游客的距离。“福建‘市长带你游’大型全媒体系列宣传活动”入选了“2023旅游影响力营销推广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通过政策和举措强化一把手抓文旅经济。

        “围绕把南平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福建会客厅,南平将对标一流,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上新板,舞活武夷山旅游龙头带动南平全域旅游发展,让文旅市场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南平市市长林建表示,南平充实调整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市主要领导双组长制,把旅游作为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打出政策“组合拳”。

        泉州全面优化全市文旅经济发展小组,成立了全市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市领导常态调度指挥,组建文旅经济工作专班,将文旅经济纳入全市绩效考评体系,颁布实施《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推动打造最红火的文旅经济。

        为了突出福建味,福建着眼供给侧,将海丝特色文化融入旅游品牌中,提出打造“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文旅IP品牌。福建省文旅厅着手打造福建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11537”思路和布局。

        “省文旅厅指导各地实施‘一市一品、一品一策、一策一业、一业一龙头’品牌塑造工程,以‘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品牌为统揽,引导各地培育和开发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旅业态、产品、线路、场景,打造共识性强、传播广的旅游IP品牌,着力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林守钦表示。

        发挥文化底蕴 营造流量密码

        今年,福建的“游神”文化和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围”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今春备受瞩目的亮点。在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的福建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之旅。

        “身为福州人,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在如此繁华的地段,目睹规模如此盛大的游神活动。那一刻,我的内心真是激动不已!”2月22日,福州上下杭景区人流如织,众多游客前往体验属于他们的“咚咚咚”。

        “春节期间我们推出新春非遗祈年文化季、‘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游神’等各类特色文化活动,让游客充分领略八闽文化的博大精深。”上下杭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景区目前有省内外非遗企业19家入驻,集中展示省内外各级非遗项目近200项。通过打造‘非遗+’主题文化产学研基地,引进各地非遗匠人及文创品牌,开展非遗展演展示展览、非遗互动体验等项目,全面打造“非遗一条街”,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深度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带来了福建多元的演出表演形式。2023年12月,福建首台船政历史题材立体演艺秀《最忆船政》上线,立马成为了观众的心头好。

        与常规演出的固定观看模式不同,《最忆船政》利用原有的轮机车间内部空间和车间通向江边码头的外部空间,形成“内+外+内”的全新观演路线,观众入场后坐在可渐进移动的观众席上,跟随观众席的移动进行观演。将157年的船政时光浓缩进70分钟的表演中。截至2024年4月6日已演出125场,累计接待游客超3.8万人次。春节期间共演出21场,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超200万元。

        福建不断聚焦“文化味”“烟火气”,2023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文旅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发展旅游演艺等新业态,策划推出“演出+旅游”的产品业态。

        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引导带动下,各地市纷纷出台利好政策:泉州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泉州市新形势下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激励措施》,提出鼓励企业承接或引入大型演唱会,单家企业每年奖励封顶1000万元;对编创、运营具有泉州文化主题的大型演出剧目或引进国内外著名剧目、节目,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当年度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厦门市繁荣演出市场实施办法》,明确提出鼓励演出举办单位通过降低票价等形式吸引观众观看营业性演出,扩大演出市场规模。

        省文旅厅市场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福建不断优化活动审批,对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进行“全程网办”,设立大型演出绿色审批通道,加快引进热门演出项目。据统计,2023年共审批设立演出经纪机构207家,设立内地演出活动1867批次。福建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培育爆款“出圈”文旅业态产品,打造梅花奖演员演出季、音乐舞蹈节、街头艺术展演等系列活动,大力发展精品夜游、沉浸夜演等“夜态经济”,推出一批现象级的文旅消费场景和演艺旅游线路。

        多样式营销 推动福建文旅“出圈”

        4月以来,平潭长江澳、光裕村等海域以独特的“蓝眼泪”景观,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一起体会来自初夏的海之浪漫。

        “今年第一波蓝眼泪大潮来了”“一起来雨中追‘泪’”“平潭蓝眼泪追‘泪’观赏季开启”等热搜话题频现线上平台,平潭文旅局充分把握蓝眼泪IP热点, 着眼于丰富“追泪”业态,针对坛南湾、龙王头等“蓝眼泪”爆发频次高、规模大、观赏性较强的区域,打造“三区两点”追泪点,并引进海上夜游服务设施,打造海上旅游观光、餐饮、音乐会等多元环岛游追泪体验。同时,还在陆上重点区域设置主题追泪区,增设文艺展、“蓝眼泪”体验等设施,做好“追泪游”宣传推广和服务工作,逐步构建人气高、热度足的“追泪”旅游体系,推出特色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好的旅游体验,进一步把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

        去年以来,福建省文旅厅推出“来福建 享福气 自由自在好生活”四季营销推广活动,指导各地在全年四季开展游春光、觅山海、邀去野、享暖冬等四大主题营销推广活动,邀约海内外各界朋友来福建开启“有福之旅”。福建通过数字创意营销、打造文化和旅游宣传矩阵等方式,将原来的单一呈现向多维“出圈”转变,打造出常态化的“流量”。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一个以“福”为核心,将福建的福山、福水、福味、福韵、福气融入设计之中的“福州年 最有福”logo刷屏朋友圈,也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寻福“有福之州”。随着福厦高铁的开通,众多游客抵闽,开启他们的“福气”之旅。为迎接春节来榕游客,推动“铁路+文旅”融合发展,福州春节期间推出“福厦高铁 游福同享”惠民活动,“待客”诚意拉满。从春节前一直到2月29日,乘坐福厦高铁来榕旅游的游客,凭本人身份证件及福厦高铁纸质车票或电子车票到福州全市33家3A级及以上收费旅游景区售票处购票,享首道门票5折优惠;到三坊七巷站购观光巴士福厦联票享优惠票价(原价60元,优惠价40元),联票可实现100小时内福州、厦门两地旅游观光巴士一票通乘;以及闽江游、内河游、温泉酒店等项目船票、温泉票5折优惠。

        “福厦高铁打开了游福州的新方式,催火了福州文旅市场,也为福州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持续推动力。春节期间,我们推出文旅节庆、文化惠民、文艺演出、文博展览等四大系列文旅盛宴,诚邀广大游客打卡有福之州,感受‘福州年 最有福’。”福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春节假日期间,泉州民俗踩街成为全国热门民俗活动,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泉州龙龙”频频刷屏霸榜、引发全城寻龙打卡热潮,活动话题“人来神往趣泉州”阅读量超4.5亿。莆田全市以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3项省级非遗项目、330项市级非遗项目为依托,推出一系列年味十足的非遗民俗活动,全市各地举办搭红桔塔、城隍巡游、抬轿冲海、妈祖巡安等元宵非遗项目展示,让广大市民游客体验浓浓的年味儿,调查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莆田市接待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美食感兴趣的比例为57.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三明将乐正月初一“祥龙拜年”、大田建设高氏迎鳌龙传家训、宁化“花灯会”点亮延祥村庄,全市各地板灯龙、布龙、舞龙、舞狮闹新春,传统非遗带火民俗游。

        从永定土楼景区的无人机表演到连城四角井梨园的文艺演出,再到长汀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新春主题活动,这个假期,龙岩文旅部门聚焦传统年俗,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各大文博场馆纷纷推出特色展陈,陪伴市民游客过大年、庆新春。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福建集中力量提质量、扩增量、抓流量,加强省市联动,建立“主流媒体+文旅达人+小小文旅推荐官”数字传播矩阵,组建“网红”创作者联盟,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讲好福建文旅故事。(记者 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