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教育群众"最后一公里" 青田给出特色答案

时间:2022-12-22 09:38:22来源: 意大利侨网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讯  山乡入冬,云雾升腾,寒意浮动,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在啾啾鸟鸣中醒来。记者晨间漫步村中,层层叠叠的梯田中,身披蓑衣的村民在冬闲田里播撒油菜籽,成群的白鹭从山林飞过,转眼落在溪涧水塘边觅食。

  上午11时,该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格外热闹。青田“百姓名嘴”宣讲团成员陈耀东、方山乡干部和村民正围坐一起,同身处日本、意大利、厄瓜多尔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电视平台大屏视频连线,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越洋宣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如何立足自身特色,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乡里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道‘思考题’。”方山乡人大主席王坚勇率先发问,开启了大讨论。

  “方山是田鱼之乡,传统农耕文化充满活力,可以通过打造一批农遗研学营地和主题文化展馆,讲好新时代稻鱼故事,助力乡村振兴。”厄瓜多尔侨领杨小爱接过话茬,意大利华侨郑秀琴点了点头,继续补充道,“也可以充分发挥华侨优势,将侨的元素融入到乡村文明实践站的建设中……”随着话题逐渐深入,你一言,我一语,乡村发展智慧充分涌流,一旁的王坚勇和村干部们则提笔将这些“金点子”一一记录。

  如何打通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仅是摆在方山会议桌上的一项热门话题,更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头戏”。

  作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侨乡青田给出了特色答案: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最强阵地”,在农村开辟出一片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天地,在海外建立一张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网。

  目前,青田已建成1个县级文明实践中心、32个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380个行政村(社区)实践站、137个文明实践点,成立了“侨乡帮”“百姓名嘴”“青侨同心”等10支特色宣讲团,全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917场次,实现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

  龙现村便是侨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处“试验田”。

  “龙现不仅是一个景区村,也是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村。”龙现村党支部书记吴立群介绍,村里有着700余年历史的吴氏宗祠成了文明实践站,传承家风家训与乡风文明;错落在村落梯田间的“侨心向党·家国情怀”展示馆、侨乡记忆馆、乡村农耕文化展示馆、侨乡货币馆等14处展馆纷纷变身文明实践点,成为村民家门口的“文化加油站”。

  “每个展览馆都是一处文明实践点,馆内自动亮灯,提供自助语音导览服务等。”翌日午后,天气放晴,方山乡干部徐小伟带着记者穿梭多个展馆,摆放好小药箱、热水壶、充电器等各类便民物品。他说,今年以来,乡里接待游客量超30万人次,青年之家志愿者服务队、“侨爱”志愿者服务队等5支服务队联动开展各类志愿活动,不少村干部和村民也自发参与其中,“人人建、人人说”的乡风文明愈发浓厚。

  迎着人流,我们接连穿过两座石桥和迎风招展的“百国旗”,走向稻鱼共生博物馆,这座占地面积4057平方米的灰色建筑如一条游动的田鱼,跃动在山水间。

  稻鱼共生博物馆讲解员邱德晓一天要接待十余批游客,见面时,他正在二楼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主展区,领着游客参观“屋中田”。他说,除了游客,来得最多的就是村民,大伙忙完农活,常跑到馆里打卡不同类型的展览和文化活动。

  时隔一年,再次到龙现村蹲点数日,记者还捕捉到了一番“新景象”:“稻鱼龙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电视平台,把村情村貌、传统文化、文明实践活动搬上了荧屏;吴氏宗祠前,农村电影、越剧、豫剧轮番上演;AI互动大屏、农遗龙现全景智图、电子导游系统等智能设施投入使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夜幕降临,行道树上的彩色灯带亮了,山乡被装扮得五彩斑斓。田鱼广场上,农家艺术开始表演,我们不由驻足感慨:小山村,更有文化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