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09:23:59来源: 意大利侨网
省党代会赋予了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的光荣使命。
温州将对标“8个高地”、推动“8个跃升”,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以实干争先的姿态谱写“两个先行”温州篇章。
今天出版的《浙江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支持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对温州的城市定位,意味着“第三把交椅”的城市地位。
但是,温州人均GDP水平、市区面积全省排名靠后,与上海、杭州的时空距离甚至远于衢州、丽水。不少人问:“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温州打造“全省第三极”,靠什么?
多日走访中,记者看到,这个浙江老牌强市已看淡过往光环,冷静下来,直面差距,努力把定位变成地位,迈向当之无愧的“全省第三极”。
总量与人均
“温州的经济总量排在全省第三,仅次于杭州和宁波。”面对“温州,靠什么”的疑问,温州市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首先讲出这句话。
GDP仍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看人均,含金量如何?2021年,温州常住人口964.5万,全省第二;GDP总量7585亿元,人均7.9万元,全省第九。
总量与人均的矛盾背后,是温州产业发展积累的问题。
客观来说,过去一段时间,温州的产业结构升级之路不算亮眼。由于长期依赖低层次发展路径,这座城市面临着“粗放增长缺资源,集约增长缺激励”的挑战。“产业转型滞后”“创新增长弱化”等一直是当地媒体谈及的危机。
新形势下,温州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拿出更大的魄力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阵痛。
今年4月,12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温州;6月,集中开工重大项目31个,其中单体投资超百亿元项目2个,集中签约重大项目107个,涵盖12个县(市、区)和开发区。
这份数额大、内容实的招投“成绩单”,是温州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的成果。除了立足传统产业优势,培育鞋业、电器、服装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温州还在加快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这些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引人瞩目。根据温州“十四五”规划,温州将打造“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产业,提速推进浙江三澳核电、瑞浦新能源等重点关键项目。未来,打造全国新能源创新发展新高地,或是温州发挥“全省第三极”功能的重要切入点。
影响温州人均GDP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较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全市5个山区县,尤其是文成、泰顺、苍南的人均GDP在全省处于落后位置。
“山区县主导产业培育同样是温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要点。”温州市发改委地区与海经处处长郑晓波介绍,目前,温州山区县十分重视主导产业引培,加大力度招引“链主型”项目,做大产业规模,比如苍南谋划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风电、核电、风机制造都已在布局。
禀赋与战略
浙江最南端、全省第二的常住人口数量、全省第九的市区面积。
这样的对比,颇有戏剧性。同时,中心城区首位度并不高,温州市辖区面积仅是杭州的三分之一、宁波的二分之一,乐清、瓯海、龙湾、瑞安四大城区板块之间结构相对松散,没有形成紧凑型、整体型的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发展优势不明显,温州对高端产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变得有限,对各县(市、区)乃至浙南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拉开城市骨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是温州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如何破题?八个字:东拓西优、南联北跨。
在温州市发改委城镇处工作人员案头,摆放着一本行动方案,包含了“乐瓯洞一体化、温瑞平原一体化、龙平苍一体化”,绘出温州城市格局新蓝图。
“乐瓯洞延展主城区面积,温瑞平原拓展主城区腹地,龙平苍打造城市副中心。”温州市发改委城镇处处长叶传好表示,按照温州“十四五”规划,市区、瑞安市、乐清市和永嘉县将纳入都市区中心板块,围绕“一轴一区一带”城市展开布局,届时温州市区将北跨瓯江与乐清、永嘉沿江片一体化发展,南联温瑞平原、飞云江与瑞安组团式发展,向东与洞头、两大产业集聚区协同化发展,形成“拥江滨海”空间格局。
市域一体化,交通已经先行。瓯江北口大桥5月底建成通车,标志着连接粤闽浙三省的甬莞高速全线贯通。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全省大通道建设的重点工程,它不仅是温州打造市域“1小时交通圈”的关键性工程,更为温州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造更好条件。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认为,虽然温州在浙江城市布局中的定位并非网络节点城市,但它具备成为“核心”的素质。
东南沿海有两大城市群:长三角和粤港澳。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像一条丝带,连接起两大城市群、两个国家战略。而温州正是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战略地位需要被重估。
这些年,温州已经开始与闽东联动,与宁德开展战略合作,设立浙南闽东合作发展区。一些如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甬台温改扩建等畅通东南沿海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度也在加快。
“目前,国家对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尚未作出明确部署,继续融入长三角,仍是温州必须坚持的方向。但我们已经看到并颇为重视这一新机遇,挺起‘全省第三极’的腰板,主动对接、主动拓展、主动争取。”郑晓波说。
过去与当下
温州的过去是辉煌的。曾几何时,温州不仅仅是浙江的一座城市,更是一种符号。
温州的国际影响力建立在改革开放后走南闯北的温州人身上。走访时,几乎每一位受访者在提到温州优势时,都会提到“温州人经济”,但同时都会补充一句,要理性看待“温州人经济”。
不可否认,温州人是温州引以为傲的资本。但在城市竞争的新格局下,温州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温州人经济”源于这座城市,但不完全属于这座城市。
或许上一代、这一代温州人会因家乡情怀,回温投资,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情怀又能维持多久?
“是时候从‘温州人经济’回归‘温州经济’了。‘温州人经济’也是需要去尽力争取的稀缺资源,而争取的前提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位长期关注温州经济发展的朋友说。
今天的温州,正在释放更加积极的信号:从姿态的主动、招引的路径、引入的企业,都能看出温州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链接外部高端资源。
“支持,说明省里会帮助温州;提升,说明温州还存在差距;‘全省第三极’,是省委对温州的认可。温州要做的,就是实干争先,不负所托。”在交谈最后,温州市委政研室负责人如此解读。
把定位变成地位,做大做强“全省第三极”。温州需要这份理性、自信与决心。(来源:浙江日报)
【喜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40华诞】吴梦霞: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2024-11-15【喜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40华诞】姚月昕:以画笔绘就青春,用热爱铸就辉煌
2024-11-15【喜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40华诞】薛层高:感恩母校,砥砺前行
2024-11-15【喜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40华诞】姚遥:上墅岁月——逐梦之旅的回望与绽放
2024-11-15【喜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40华诞】王昊坤:青春梦想,从这里启航
2024-11-15【洋腔队】“90后”苏丹教师马宋长春教书:这的一切都挺好
2024-11-15【喜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40华诞】王一凡:艺术人生,始于私高
2024-11-15【喜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40华诞】倪霖杰:致青涩青春 畅美好未来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