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大咖的融合“答案”:转型求生 融合求变

时间:2019-10-12 22:23:29来源: 意大利侨网

       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传媒生态的深刻变革。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海外华文媒体该如何用好技术红利,走好转型发展、融合共生之路?

  12日在石家庄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中新社社长章新新、印尼国际日报集团董事长熊德龙、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张晓贝、台湾《中国时报》副总编辑陈秀兰、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总编辑郭清江以及美国鹰龙传媒公司董事长苏彦韬6位华文媒体大咖围绕“转型求生·融合求变”的主题展开高端对话,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思考。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2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图为高端论坛。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尽管唱衰华文媒体的声音很多,但我每次都呼吁,要对华文媒体报以新的期待。”章新新说,许多海外华文媒体在迎接互联网信息化的挑战面前,主动注入互联网思维,由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精心发展新媒体业务,已经形成了新的影响力。

  “华文媒体以变革创新的韧性和魄力走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将迎来新的发展。”他说。

  陈秀兰认为,互联网等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时空限制,可以使生产的内容抵达更广泛的读者群,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传媒中的应用,能够更精准地为读者画像,从而为其提供更优质、更贴合的内容。

  具体而言,针对媒体转型发展如何转,融合之路怎么走,各位代表们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传统媒体一定要和新媒体结合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熊德龙说,华文媒体要随时代潮流而动,内容上要精益求精,此外,要与国内外媒体同行广泛合作,取长补短,共赢发展。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2日上午9时,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 任思雨/文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在生存为硬道理的前提下,我的感受是‘一家一策’‘一地一策’。”苏彦韬认为,应对传媒融合发展浪潮并没有“标准答案”。华文媒体所在地区不同、自身优势不同,转型、融合的路径也因此不同,关键是要认清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发展。

  张晓贝同样持此观点。他以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在欧洲多国的布局举例:“我们针对所在国家不同特点来制定发展策略,内容上也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实现精准生产。以旗下微信产品‘向东向西’来说,就是专门面向海外侨界群体来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无论传媒生态如何变化,大家都认为,华文媒体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读者至上。

  “华文媒体最重要的是拥有公信力,要承担起启迪民智、传承文化、凝聚华人社会的责任。”郭清江说,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但媒体人不可随波逐流,要坚持用扎实过硬的内容吸引读者。“如果为博眼球、赚流量而随意发布新闻,那是在自毁公信力,无法培养忠实的读者群,而没有忠实读者就没有媒体的未来。”

  “我始终坚信内容为王。”陈秀兰表示,碎片化新闻充斥新媒体,专业的华文媒体要从深度报道上下功夫。“我希望我们的内容有全新视角、独到观点、深度呈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读者为这份报纸付费才物有所值。”

  “媒体融合的方式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初心。”苏彦韬以鹰龙传媒的发展为例,提出了“知情权、传承权和平等权”的媒体宗旨。

  具体而言,首先,以中英双语帮助美国华人了解当地法律法规,这既维护华人知情权,也帮助美国政府进行公民教育和社会服务。第二,美国华人拥有与其他少数族裔同等的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权,这合乎美国多元化社会主流意识。第三,要向美国各族裔介绍中华文化,增进交流理解、促进族群和谐,这既维护华人的平等权也符合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

  “华文媒体连着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连着中国与世界。”张晓贝说,海外华文媒体熟悉所在国历史传统、了解当地的话语体系,能够用当地人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的中国。(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