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子谈如何学会垃圾分类这门技术活儿

时间:2019-07-08 13:39:13来源: 意大利侨网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沪上垃圾分类进入最严格的历史时期。据悉,继上海之后,也有其它城市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这则消息引发了不少海外学子的关注,回想初到国外适应当地垃圾分类的日子,可谓五味杂陈。“没想到还没被学习压力压垮,反而先让垃圾分类来了个下马威。”这道出了不少海外学子的心声。但他们也表示,学会垃圾分类之后,闭着眼都不会扔错垃圾已成为基本“生活技能”。

  被“倒垃圾”难住了

  初到海外,中国学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常规答案可能是语言不通、跨文化适应、学业压力、孤独等。但不少海外学子提到,“倒垃圾”这一在多数人印象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让他们感到莫大压力。

  “规矩多如牛毛。”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的李牧繁在日本留学最先学会的就是垃圾的分类回收规定:“每一垃圾大类下又有很多细分的小类,各类垃圾的规格也有要求,有些垃圾在扔之前需要先自行处理。如果油类没有用完,需要把剩下的油浇在纸上完全吸收,就可以归到可燃垃圾类,空瓶子则属于塑料垃圾,操作起来确实很麻烦。”

  在日本,各地垃圾回收会定时定点。“我有一次错过了家庭垃圾的倾倒时间,结果不得不将垃圾袋在屋子里放了一个星期。幸好那时是冬天,要是夏天,估计就要腐烂了。” 李牧繁说。

  除日本之外,美国对垃圾分类也有详细规定。就读于美国纽约大学的黄颜婷告诉笔者,她初到美国时,由于分不清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区别,还曾收到过违规提醒。“因为搞不清具体的分类,有一次我把废纸和饭菜混在了一起,环卫部门就寄信函提醒我,如果再出现类似违规情况就要罚款。”

  垃圾分类花样百出

  除了定时定点之外,日本垃圾分类回收还有两大特点:一是大件垃圾需要预约且付费,二是罚则严厉。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

  据李牧繁介绍,在日本,处理电器、家具这种大件物品必须先打电话给大型垃圾中心或者通过网上申请,预约回收日期,然后再到便利店购买大件垃圾的缴纳券,将其贴在大件垃圾上,并在回收日将其放置于指定地点。“有一次,我打电话向相关机构咨询,扔一把椅子大概需要300日元,扔一个餐桌约需900日元,扔一辆自行车约需600日元……我第一次知道,需要花钱扔垃圾。” 李牧繁说。

  相对留学日本的学子而言,留学德国的学子在适应当地垃圾分类的路上也并不轻松。

  卞辉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就读。他告诉笔者,在德国,葡萄酒瓶要扔到特定垃圾桶中;啤酒瓶要送到指定地点回收;果汁瓶要当作塑料包装垃圾处理;带有回收标志的矿泉水瓶则属于可回收垃圾。“我的感觉是,德国人的垃圾分类就跟做实验一样,特别讲究效用最大化。”卞辉说,“垃圾公司会根据住宅楼的密度,决定垃圾箱的大小以及需要缴纳的垃圾处理费用,日常的有机垃圾则会被当作花园肥料。”

  卞辉还在瑞典做过1年的交换生,对瑞典的垃圾分类印象颇深。“瑞典人很注意保护环境,所以有污渍的瓶子必须要洗干净才可以回收。不少瑞典家庭都会准备很多垃圾桶,用来存放不同的垃圾。” 卞辉说,“在瑞典,玻璃垃圾要分有色无色,纸张垃圾也要分软硬。”

  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

  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对海外学子来说,如何尽快学会垃圾分类,是一门必修课。

  李牧繁告诉笔者,在日本,不管是住在学校还是住在社区,在登记入住时都会收到一本区域垃圾分类手册,上面会非常清楚地标注出垃圾的分类标准以及回收时间和地点。

  李牧繁建议留学生牢记当地的垃圾分类回收标准,实在记不住,可以在手机里设置提醒事项。“一定不要嫌麻烦,因为一旦扔错垃圾不仅会被罚款,还会被工作人员拣出来退回,这在当地会被认为是一件可耻的事。”

  卞辉认为,学子千万不要将扔垃圾看做一件小事。“需要求助时,就要敢于开口。”卞辉说,“在德国,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地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及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我们初来乍到,不懂如何分类很正常,寻求帮助没什么丢人的。”

  对于垃圾分类,黄颜婷有自己的心得——垃圾分类从减少垃圾产生开始。她认为,从源头减量,避免重复包装,可以省去很多分类时间。“很多人喜欢打包,这样一来就会增加将吸管、纸杯、包装袋等垃圾分类的时间。” 黄颜婷说。

  对此,李牧繁也表示认同。“吃饭的时候尽量光盘;尽量不要用一次性的餐具;收快递的时候,如果包裹不大,可以将外包装留在统一收纳点进行回收……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李牧繁说。(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